摘 要:本装置以AT89C51为核心,在声音和文字双重提示下,实现个人身份验证。文中给出了软硬件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单片机;键盘;液晶屏;ISD25120芯片;串行通信
1 引言
信息安全能力将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象征。现在流行的各种安全技术,如防火墙技术、VPN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等,虽然解决了计算机系统安全不同方面的问题,然而如果不能可靠确认系统访问者的合法身份,那么其他安全措施就会形同虚设。因此可以说身份认证技术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基础。它在金融、户籍管理等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硬件设计
2.1硬件组成
本装置的总体设计思路为:采用上/下位机结构,上位机可以是普通的PC机,作为服务器;下位机采用单片机设计,作为客户端,其硬件电路包括复位电路、键盘输入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声音提示模块和串行通信模块五个部分。电路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单片机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1系列,因为该系列具有低功耗、高速等良好的性能,并拥有64KB的Flash,具有ISP功能。
2.2复位电路
当系统混乱时,主要对单片机和LCD进行复位。采用MAX707芯片,具体电路较简单。
2.3 键盘输入模块
直接用P0口连接键盘,构成4X4矩阵式结构。它是本装置中用户输入信息的主要手段。
图2 硬件组成框图
图3 ISD25120硬件连接图
2.4液晶显示模块
LCD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已经取代LED,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器仪表设备。考虑到本装置中需要对用户提示操作以及显示相关资料,我们采用SDEC公司的128X64点阵的LMG-SSC12J64系列,内置中文字库,可以显示图形、字符或合成显示,并且可以直接与单片机连接。现今国内生产LCD的厂商不多,其产品规格、电器性能基本相同,更多的资料可参看相关的说明文档。
2.5声音提示模块
为了确保操作的无误性,运用声音进行第二重的提示。本装置用到的ISD25120语音芯片是美国ISD公司生产的高保真录放一体化的单片固态语音集成电路,录放时间为120秒。可进行多段信息处理,可反复录音十万次,并且无需开发系统。图3为该语音芯片硬件连接图。ISD2500系列有六种操作模式,能够用最少的外部设备实现最大的功能。本装置采用M0和M4模式,M0用来快进到需要的某段信息,M4可连续地播放所有的信息。图中,信息结束输出端EOM为低时,标志一段信息的结束;给PD端一个正脉冲可以对地址进行复位;片选CE负脉冲使能芯片。
2.6串行通信模块
本装置中的上/下位机之间的数据传送采用异步串行方式。由于单片机的串行口是一个标准的TTL电平接口,而通常PC机配置的是RS-232C标准串行口,此处采用MAX232来解决电平转换问题。
3 软件设计
3.1主程序设计
主程序框图如图4所示。上位机传送的命令包括查询下位机是否在线、显示器开、显示器关、清屏、显示半字符、显示汉字、读键盘、取消读键以及发声提示。串行通信采用方式1,传送一帧信息为10位,包括一位起始位(0),8位数据位和1位停止位(1),无奇偶校验位;波特率为9600bps;采用中断方式来接收数据。下面,我们介绍几个重要的子程序模块。
图4 主程序流程图
3.2读键子程序
当收到读键命令后,循环扫描键盘直到有键闭合,或上位机取消读键。如果有键闭合,首先延时去抖动,再次扫描键盘,如仍有键闭合则计算键值并发送给上位机。
3.3显示子程序
首先对显示器进行初始化,将其功能设置为8位接口、2行显示方式,则第一行AC(DDRAM位址计数器)的起始地址为80H,第二行AC起始地址为90H。进入点设定为光标右移,AC加1。该LCD可显示02H-7FH的半宽英数字,而A1以上的编码将自动结合下一个元素,组成中文字型的编码。在送出一个指令之前并不检查BF标志位,而是采取在前一指令和当前指令中间延迟一端较长的时间。
3.4发声子程序
对ISD25120的编程采用M0和M4操作模式,从而省去了计算地址的麻烦。每次总是先对声音芯片进行复位,寻找到需要的信息段,进行放音。在M0方式下快进到需要的信息段的方法如下:(1)复位后给CE端加低脉冲;(2)等待直到EOM端为低,表示一段信息结束;(3)重复1、2,寻找到需要的信息段后结束循环。
对上位机的编程运用VB6.0,通过MSComm控件与AT89C51通信,具体程序不再详述。
4 结束语
本装置具备了身份认证系统的基本要素,能够通过用户口令等进行身份验证,并具有文字和声音双重提示功能,简单且实用。鉴于传统口令验证方法在安全方面的有限性,可在本装置的基础上增加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实现安全可靠的双因素身份认证系统。
参考文献
[1] ISD公司. ISD data book: VoICe record and play back ICS. [S].
[2] 杨文龙.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