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包年699元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家电技术 > 维修教程知识 > 单片机栏
基于GSM网络的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09-02-19 15:20:02



(二)规划思路

      TD-SCDMA采用了一系列新型关键技术和无线资源算法,在提高了系统性能的同时,也给网络规划和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特点。

1.由于采用了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上行获得分集接收的增益,下行实现波束赋形,有效地控制了小区间的干扰和多址干扰,因此,TD-SCDMA系统的小区呼吸效应不明显。

2.理论研究和仿真试验都表明,有别于其他两种3G系统,TD-SCDMA是码字受限系统而非干扰受限系统。在基站功率足够的情况下,TD-SCDMA系统的各种不同速率的业务可以保持相当的覆盖半径。

3.TDD方式下,上下行转换点可变,可以更好地支持不对称业务。但相邻小区的上下行配置不同,会造成下行对邻区上行信道的干扰。

4.TD-SCDMA采用接力切换和硬切换相结合的方式,TD-SCDMA系统没有软切换增益,也不需要考虑软切换比例的问题。

5.系统使用的码资源包括上/下行导频码、扰码、Mi-damble码、扩频码等,这些码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

基于以上特点,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可以采用以下思路:按照零负荷来设计覆盖;不考虑切换比例;在基站功率足够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业务对覆盖半径的影响;可以对时隙结构进行调整以调节上下行流量的比例;仔细做好码规划。

(三)基于GSM的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数最多、覆盖面广的GSM网络。在GSM上叠加建设TD-SCDMA网络,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具体的网络规划上,除了要解决规划的普遍性问题外,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GSM站点资源的利用:GSM系统对无线网络结构的敏感性不高,站点分布相对不规则。TD-SCDMA系统兼有时分和码分系统的特点,对无线网络结构的敏感性比GSM高;同时,由于TD-SCDMA扰码资源较少,只有32个码组用于区分小区,如果站点位置分布不佳,可能导致扰码的复用距离不足,造成干扰增大,影响网络质量。因此,在TD-SCDMA网络建设初期,应该优先选用GSM网络中能符合无线网络标准结构要求的站点作为共址站点;当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通过增加站点来提升网络容量时,再考虑选择其他站点进行共址建设。

2.隔离度要求:TD-SCDMA基站和与其共址的GSM基站在基站配套设施的共享和两个系统间的干扰规避等方面需要认真规划,两系统需要有足够的隔离度,把相互干扰限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3.室内覆盖:大部分高速移动数据业务需求来自于室内,因此室内覆盖将是TD-SCDMA系统建设中的一大重点。从业务需求和覆盖特性分析,TD-SCDMA系统所需的室内覆盖站点数将多于GSM系统,因此,TD-SCDMA覆盖区内已有的GSM室内覆盖系统大多数需要改造成宽频系统。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面临的挑战

(一)智能天线的使用

       智能天线是TD-SCDMA系统必选的关键技术之一。如果没有智能天线,物理层的RRM算法、DCA、接力切换等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在覆盖方面,没有了智能天线特有的赋形增益,会使覆盖范围大大缩小;在容量方面,智能天线结合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地减少小区间和小区内的干扰,提升系统容量,减少呼吸效应。但是,由于智能天线的外观尺寸、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对站址的选择造成更多的困难。目前智能天线产品研发力度有限,其种类过于单一,不利于利用天馈线系统组合成多种灵活的覆盖方式来适应不同覆盖场合的需要。

(二)直放站的使用

       TD-SCDMA系统中直放站的设计和使用和传统的直放站有较大的差别。传统直放站不具备多天线收发功能和独立的数字基带处理能力,因此智能天线所要求的DOA估计、波束赋形等技术都无法使用。直放站引入的上行时延使TD-SCDMA系统的上行同步技术性能受到一定影响。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中需要细致考虑直放站的应用。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面临的挑战还有许多,如超远覆盖、高速道路覆盖等,但我们相信,这些挑战将会在不断的技术进步和精心的网络规划下一一化解,迎来TD-SCDMA灿烂的未来。

上一页  [1] [2]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推荐阅读

图文阅读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86,597.66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