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串口扩展方案选择
多串口通信常用的实现方案有两种:一种是软件实现,采用软件编程模拟串口,该方法成本低,但编程复杂、开发周期长、可靠性低。另一种是硬件实现,使用多串口单片机或专用串口扩展芯片,该方法虽然成本较高,但是开发比较简单,可靠性高。
目前比较通用的实现方案是采用通用异步通信芯片实现串口扩展,采用FPGA/CPLD实现DSP与异步串口扩展芯片之间的逻辑控制,完全基于DSP接收和发送数据。该方案的缺点是:当数据量较大、多串口同时工作时占用DSP的时间较长,影响DSP的工作效率,且会造成数据丢失。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方法--基于FPGA和通用异步通信芯片实现多串口通信设计。在不进行硬件改动的基础上,通过在FPGA内建立一个缓存机制,实现接收串口芯片的数据,达到一定量时向DSP发送中断读取数据。该设计能极大减少对DSP的占用时间,提高了DSP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了对串口芯片中断请求的响应速度,解决了数据丢失的问题。
2 硬件电路设计
本设计采用通用异步通信芯片SC16C554来实现串口扩展。SC16C554主要特点有:
1.有A、B、C、D四个通道独立收发数据;
2.最高传输速率可达5Mbit/s,具有可编程波特率发生器,便于灵活选择数据收发频率;
3.具有16字节的收发FIFO,且有1、4、8、14字节四个可选择的中断触发深度;
4.可通过编程设置传输数据的格式(数据长度,校验位,停止位);
5.具有可独立控制的发送、接收、线路状态和MODEM状态中断;
6.充分分级的中断系统控制,全面的线路状态报告功能。
基于FPGA和SC16C554实现多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图如图1所示:
3 软件设计及实现
系统实际工作所需波特率分别为9600、38400、115200、153600 。分析计算可得不同波特率发送数据时,连续两个数据之间的时间间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单个通道连续两个中断产生的最小时间间隔为65μs;因此在65μs的时间内如果可以实现对四个通道分别进行一次读数据操作,即使是四个通道同时来数据也不会发生数据丢失的现象。
3.1 数据的存储设计
即在FPGA内部建立一个缓存机制。设计采用在FPGA内部做一个双端口RAM(DPRAM),用来存储串口数据,DSP通过访问DPRAM得到接收的串口数据。
DPRAM指一个存储模块却包含两个独立的端口,这两个端口共用同一块地址空间,两个端口都可以向这块空间里写数据或从中读取数据。DPRAM的读写数据的模式包括只读、只写、读写三种模式,其中读写模式又包括先写后读、先读后写、只写不读三种模式,我们采用先读后写的模式。
我们将DPRAM的地址空间分为四部分,分别用来存放四个通道的数据。当FPGA收到数据时,我们可以根据置通道标志寄存器CS[2:0]的值来判断该数据来自哪个通道,将其存入对应的地址空间,并将该通道对应地址线加一。当该通道存储数据量达到编程设置的触发深度时,就将DSP中断寄存器dspint置低,向DSP发送中断;同时向DPRAM内一事先定义好的公共存储空间写入通道标志字。当DSP收到中断后,首先访问该公共存储区读取通道标志字,判断该中断是由哪个通道产生的;然后调用相应的接收函数从DPRAM内读取该通道的数据存入指定的地址空间等待处理。
3.2 读串口数据状态机的设计
一个完整的读取串口数据操作需要进行三次读操作:读中断状态寄存器(ISR)、读线状态寄存器(LSR)、读接收保存寄存器(RHR)。由于这三次读操作具有严格的逻辑顺序和时序关系,非常适合采用状态机来描述;所以本设计采用有限状态机来实现读取串口数据。图2为读通道A数据的状态转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