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包年699元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电子技术 > 光电应用
基于TDA8902J数字功放电路及抗干扰设计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0-03-30 23:20:21




2.2地线设计
    地线比电源线更重要。克服电磁干扰,最主要的手段是地线的设计。地线的布线特别讲究,通常采用单点接地法。模拟地、数字地和大功率器件地分开, 最后都汇集到电源地。该功放地线结构有系统地、机壳地、数字地和模拟地等。地线的设计原则是:
(1)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该功放既有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分别与电源端地线相连,并尽可能加大线性电路的接地面积。模拟音频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
(2)接地线应尽量加粗。若接地线很细。接地电位则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功放电路信号电平不稳,抗噪声性能变坏。通常使地线能通过三倍的电流。该功放接地线应在3 ~6mm 以上。
(3)正确选择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该功放的模拟部分, 工作频率低,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应采用单点接地。而在数字部分工作频率大于10MHz时,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应尽量降低地线阻抗, 就近多点接地。当工作频率在1—10MHz时,如果采用单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法。该功放数字部分虽然开关频率为125kHz,但由于谐波的影响,采用多点接地更好。
(4)将接地线构成闭环路。数字功放的PCB,将接地线设计成闭环路可以明显地提高抗噪声能力。其原因在于:电路中耗电元件多,因受接地线粗细的限制,会在地线上产生较大的电位差,引起抗噪声能力下降,若将接地构成环路,则会缩小电位差值,提高功放电路的抗噪声能力。

2.3 信号线的设计
    与PCB以外的弱信号相连时,通常采用屏蔽电缆。对于高频和数字信号,屏蔽电缆两端都接地。该功放模拟音频信号用的屏蔽电缆,采用一端接地为好。而PCB 中的信号走线应尽量短并避开干扰源。

<--++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3.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一个简单的电磁干扰模型由三部分组成, 如图3—1所示。该功放含有开关电源和大功率、大电流驱动电路以及含有微弱模拟信号电路与高精度A/D 变换电路的系统,电磁干扰不可避免。EMC设计的目的是使功放既能抑制各种外来的干扰,同时又能减少本身对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3.1 PCB设计中的EMC措施
    该功放注意了不同的布局区域,使专用零伏线、电源线的走线宽度≥ 1mm, 电源与地呈“井” 字形分布,分布线电流达到了均衡,并为模拟电路专门提供一根零伏线。为减少线间串扰,增加了印刷线条间距,并安插了几根零伏线作为线间隔离。PCB的插头也多安排二根零伏线作为线间隔离。特别注意了电流流通中的导线环路尺寸。

3.2配套于PCB的开关电源的EMC
    电源在向功放供电的同时,也将噪声加到了电路中。该功放电路的信号输入、振荡及控制部分最容易受外界噪声的干扰。电网上的强干扰通过电源进入电路,电路中的模拟信号最容易受到来自电源的干扰。该电源对电网的传导骚扰及辐射骚扰是非线性流和初级电路中功率晶体管外壳与散热器之间的耦合在电源输入端产生的共模噪声。
    该电源对开关电压波形进行了修整,在晶体管与散热器之间加装了带屏蔽层的绝缘垫片,在市电输入端加接了互感滤波器,并减小了环
路面积,在次级整流回路中使用的软恢复二极管上并联了聚酯薄膜电容,因而使开关电压波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3传输线的EMC
    同轴电缆有较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该功放信号线所用同轴电缆为美国的AUDIOOUEST(线圣), 采用单端接地,为磁感应减小了环路
电流,使磁场屏蔽性能增强。<--++ plugin_code qcomic begin-->

基于TDA8902J的数字功放, 功率大、热损耗小、音质好、体积小,通过对其PCB 进行电磁兼容设计后,音质更好、信噪比更高、抗干扰能力也明显增强, 可应用于很多音频设备中,如声卡、有源音箱、汽车音响等,具有广阔的前景。

4.结束语
基于TDA8902J的数字功放, 功率大、热损耗小、音质好、体积小,通过对其PCB 进行电磁兼容设计后,音质更好、信噪比更高、抗干扰能力也明显增强, 可应用于很多音频设备中,如声卡、有源音箱、汽车音响等,具有广阔的前景。

上一页  [1] [2]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推荐阅读

图文阅读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47,089.80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