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上半部扫描线稀疏且抖动,下半部压缩成短粗状横亮带(“短”字是指行不满幅)。有时关机后再开机,光栅又能恢复正常,但很快又会出现上述故障。用手轻拍、挤压扫描部分线路板无变化。
分析该机电路(如图),场激励信号从N240(TDA8362)43脚经R301(2.2k)输出至N301(TDA3654)的①③脚。N240的42脚为场振荡发生器(V-RAMP GENERATOR)供电端。N240的41脚为场反馈信号输入端。根据故障时有时无的现象断定,场电路中某元件或IC某脚接触不良。检查N301各脚及外围元件的焊接情况,基本无问题,但仍重新补焊了一遍,开机后故障依旧。于是把在故障出现时及消失后N301各脚的电压值做了记录(如附表)。
脚位状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正常时 |
2.2 |
0 |
2.2 |
0 |
12.5 |
28.2 |
2.3 |
7.4 |
27.9 |
故障时 |
3 |
0 |
3 |
0 |
3~5.2 |
27.7 |
3.9~6.1 |
2.9~6.2 |
27.7 |
经比较发现⑥脚(场逆程自举升压端)电压不高于⑨脚(场块供电电源端)电压。怀疑自举电容C313损坏,用一个100μF/63V的优质电容更换后,故障依旧。又从N301的⑦⑧脚电慷波动较大来分析。怀疑输入N301①③脚的场激励信号(顶端倾祥状方波)中混有干扰脉冲。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触发N301内锯齿波发生器工作。遂怀疑N301①脚处的瓷片电容C301(4n7)性能不良或容量下降,不能有效地滤除场激励脉冲中的干扰信号。用一等容量电容并之(因为故障出现时,该脚电压上升,故该电容不可能漏电),故障依旧。最后怀疑N301性能不良,但更换后情形相同。
看来,故障的根源在场电路的前级。开机。测N301①脚场激励信号波形。待故障出现时,除波形宽度较正常时增大外,波形结构基本正常。又记录下N24041~43脚在两种状态时的数据(如附表),并作一比较。首先看41脚的数据变化相对较大,但因它足场输出信号的反馈输入端,变化范围应相对较大;43脚的数据变化相对较小;再看42脚,因为它是场激励信号振荡供电端,为保证场激励信号的稳定(包括频率和幅度),该端电压在正常工作时的变化应很小。而实际上,待故障出现时。该端电压从正常的2.76V一直上升到5.10V。先检查42脚的外围部分,33V供电正常,R392(3.6MΩ)阻值正常。最后查到场振荡外接电容C394(0.1μF)时,发现有一脚焊锡单薄,似乎接触不良,遂用烙铁补焊后开机,故障现象直未再出现。41~43脚的电压一直保持在正常值。
脚位状态 |
41 |
42 |
43 |
正常时 |
2.23 |
2.76 |
3.47 |
故障时 |
0.6 |
5.1 |
4.3 |
故障原因分析:看来正是N24042脚外接的场振荡电容的虚焊(或电容内部接触不良),导致了场振荡工作电压提升,使得N24043脚输出了脉动直流成份较高的场激励脉冲(如脉冲波形变宽)。直流成份的提升,又势必会影响到N301内部①、③脚间前置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同时,①脚内部的开关电路也受到影响,使得开启TDA3654中的逆程振荡器这一动作处于临界状态,从而表现为场幅展不开。另外,N301⑤脚输出的畸形的场扫描信号同样影响到枕校电路部分,使得行幅变窄。
结论:采用IC式的场输出电路与采用分离元件的电路相似。其内部同样需要正常的静态工作点。其故障的判断也同样是分清在前级(激励信号产生部分),还是在后级(场输出块)。可以采用以下办法来判断故障点在前级还足在后级。
首先断开场激励信号输入端(如本例断R301的前端),用直流电源给场输出IC输入端加至2V左右的偏压,以便恢复IC输入端的静态工作点:再经220V/6V交流降压器串2200pF/160V涤纶电容接到IC块的输入端。输入一定幅度的正弦50Hz的交流信号。如场输出IC正常,屏幕上光栅应稳定地展开一定幅度。
如无,则可判断故障点在后级。这样才能加快一些较疑难场输出故障的检修速度,不至于模棱两可,无的放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