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家电技术 > 家电维修教程
详解变频空调器结构原理及基本维修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6-06-10 12:54:47


    (2)直流变频原理
    采用直流变频压缩机的空调称为直流变频空调,如果风扇电机也采用直流变频电机,则称全直流变频空调,市面上也叫数字直流变频空调。直流变频实际表征的意义是直流调速。
直流变频压缩机采用无刷电机和永久磁铁,消除了有刷电机换向时的电磁噪声,运行噪声低(5~10dB),减少了压缩机电机转子感应电流和磁场的损失,压缩机效率比交流变狈压缩机局10%~30%,囚此直侃变狈空调器具有更局的节能潜刀。
    如图1-3所示是直流变频空调器的原理图,与交流变频空调器相比,电路增加了转子位置检测电路,以实时检测压缩机内永久磁转子的位置,并反馈给CPU进行相应的控制,以驱动电机换相,保证电机平衡地运行。

    直流变频空调器的工作方式:交流~直流一直流,没有交流变频空调器的逆变过程(把+310V直流电压再逆变为交流三相电)。
    室外电脑板上的CPU输出的六路PWM脉冲,通过驱动单元电路分别控制直流变频模块内的IGBT1~1GBT6轮流导通顺序及导通时间比例,就可将直流变频模块W、U、V输出电压形成可调的直流电压,控制变频压缩机在相应转速运行。
  转子位置检测电路连接到压缩机的R、S、T三相电接线端,以检测无刷直流电机的相电压,并对相电压的采样信号进行运算,就可确定出转子位置,形成三相转速反馈信号,反馈给CPU,被CPU分析后自动调整所输出的PWM~PWM6的脉冲宽度,以保证压缩机运行频率的精度及稳定性。
    (3)变频制冷/热原理
    空调器的变频制冷/热原理,就是把室温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及采集到的其他温度、电网电压、室外机电流等信息,按软件程序设置进行综合运算后,自动调整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从而自动调整压缩机排气量,实现空调器制冷/热量的自动调整,达到变频制冷/热目的。
    如图1-4所示是变频空调器的制冷/热的原理图。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和普通空调器的制冷/热系统基本相同,唯一区别是压缩机为变频式。

    1.变频制冷运行 制冷运行时,电气控制系统不对四通阀的线圈提供工作电压,四通阀处于默认状态,其管口1和管口4接通、管口2和管口3接通,制冷剂走向如实线箭头所示,制冷剂走向与单向阀同向,单向阀导通。这样: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四通阀的管口1、4→流经室外侧的热交换器管路过程,经过热量的传递向室外空气中散热,被液化冷凝成液态制冷剂→由毛细管(有的则由电子电磁阀)节流,控制流量变成气液两相流体→单向阀→过滤器滤除有形脏物→二通阀→细连接管→进人室内侧的热交换器,制冷剂呈现低压、低沸点,沸腾气化,吸取室内空间热量(实现制冷)→粗连接管→三通阀→四通阀的2、3管口,被压缩机吸回,完成一个单回路的制冷剂循环。室内、外风扇的作用,是增加室内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
    当压缩机运行频率高时,对制冷剂的压缩能力强,排出的制冷剂温度和压力高,制冷剂在室内外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和温差大,与室内外空气的热交换能力强,空调器制冷强;反之相反。
    2.变频制热运行  制热运行时,电气系统对四通阀的线圈提供220VAC,线圈产生磁场吸动阀芯移动,使管口1和管口2接通、管口3和管口4接通,制冷剂走向如虚线箭头所示,制冷剂走向与单向阀逆程,使单阀截止。这样: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经四通阀的1、2管口→三通阀→粗连接管→室内侧热交换器,散热冷凝为液态,室内温度升高(实现制热)→二通阀→细连接管→二通阀→过滤器滤除有形脏物→毛细管(有的为电子电磁阀)节流降压→制热毛细管再节流降压→进人室外侧热交换器管路时的压力、沸点更低,以利于制冷剂沸腾蒸发为吸态→四通阀的4、3管口,被压缩机吸回,完成一个单回路逆向制冷剂循环通路。
制冷剂在上述过程中,室外侧热交换器对制冷剂蒸发,吸收室外热量,室内侧的热交器对制冷剂冷凝散热,将制冷剂吸收的室外热量和压缩机做功的热量散发到室内,实现制热功能。
    当压缩机运行频率高时,排出的制冷剂温度和压力高,在先流经室内侧热交换器的过程中对室内热量大,空调器制热强;反之相反。

   1.2变频空调器的整体结构及基本维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关键词:变频空调

  • 好的评价
      0%(0)
  • 差的评价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88,117.19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