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简述
由图可知,市电经VD1~VD4全波整流,由R1、R2分压后在C1两端获得10~20V的直流电压(市电在160V~240V范围内输入时)作为控制器电源。在白天由于光照较强。光敏电阻R0阻值较小。故四与非门(CD4011)之一的N1输入端①脚呈低电平。另外,电源经R5给控制管VT1b极提供正偏置电压。VT1导通。N1输入端②脚也呈低电平,由与非门的逻辑功能可知,其输出端③脚输出高电平,即N2输入端⑤、⑥脚均为高电平,故N2的输出端④脚输出低电平。因此隔离兼传导二极管vD5截止→N3输入端⑧、⑨脚呈低电平,输出端⑩脚呈高电平,即N4输入端(12),(13)脚也为高电平→输出端输出低电平→单向可控硅CR3AM(改进后型号)不能触发导通→串联在电源输入回路中的电灯泡EL不能被点亮。到了晚上,因光照很弱,光敏电阻R0阻值增大很多。使N1①脚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但N1②脚仍为低电平。由与非门逻辑功能可知。其N1的输出端③脚仍输出高电平。所以N2、N3、N4的输出状态仍保持不变。灯泡EL不亮。当行人的脚步声走近开关附近或在开关附近击掌时。话筒MIC会将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经C3将一定幅度的信号负电压耦合至Q1的b极,使其vT1c极的平均电压升高,即N1②脚电平升高。N1③脚输出低电平,N2、N3、N4也相继翻转,N4(11)脚输出高电平。经R3触发可控硅导通,于是灯泡EL被点亮。在D5导通后可对C2充电。在响声消失后,VT1b极电位升高,VT1导通加深,N1②脚恢复低电平。③脚输出高电平,使N2(4)脚输出低电平,D5重新截止。但因已充电的C2正端仍有电压加在N3的输入端,故N3⑩脚仍输出低电平,N4(11)脚仍输出高电平,继续维持可控硅导通。即灯泡不熄灭。不过此期间C2两端电压正通过R6放电,即N3的输入端⑧、⑨脚电压正在不断下降,当下降至N3反转的阈值电压时,N3反转,其⑩脚才输出高电平。使N4(11)脚输出低电平,导致可控硅关断,灯泡EL熄灭。所以C2、R6称为延迟元件,改变C2、R6的数值可以改变在响声消失后灯泡继续点亮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