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包年699元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家电技术 > 单元电路介绍 > 其它电路
基于混合SET/MOSFET的比较器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09-04-24 09:22:43



  1. 引言

  据2001 年的国际半导体技术未来发展预示,到2016 年MOSFETs 的物理沟道长度将达到低于10nm 的尺寸[1],而这种尺寸条件会影响到MOSFETs 的基本工作原理,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替代器件。单电子晶体管(Single-Electron Transistor,SET)具有较小体积、较低功耗和较高开关速度性能,其高度集成化远远超过目前大规模集成化的极限,被认为是下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理想器件[2]。同时SET 与MOSFET 具有很好的互补性:SET 的功耗低、可集成度高、有库仑振荡新特性等优点,而MOSFET 器件的高速、高电压增益和高驱动特性可以补偿SET 固有的缺点。因此,将来SET 与MOSFET 的混合在集成电路中共同占主导地位,对于解决纳米尺寸的集成电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3, 4]。

  单电子进出量子点(岛)使其上的静电势和能量状态发生很大变化,它就可以作为传递数值信息的载体,制备成单电子存储器和单电子逻辑电路等等。因此,SET 在现代电路的微电子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计算机和数字系统中,经常要对两个数的大小进行选择决策,因此,本文基于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思想,首先研究了双栅极SET 的输入特性,再利用SET/MOSFET 通用方波门特性讨论了具有‘与’、‘或’和‘异或’等功能的电路,并利用这些电路构造了一位比较器电路结构,最后用SET 的MIB 模型[5]进行了仿真验证。

  2. 混合SET/MOSFET 结构与特性

  2.1 双栅极SET 的特性

  SET 由源极、漏极、与源漏极耦合的量子点(岛)、两个隧穿结和用来调节控制量子点中电子数的栅极组成。双栅极单电子晶体管可以等效为一个四端元件[6],如图1(a)所示。图中CD和CS为隧穿结电容, RD和RS为隧穿结电阻,CG1和CG2为栅极电容,VG1和VG2为栅极电压,VDS为偏置电压。

双栅极SET的等效示意图

图1 (a)双栅极SET的等效示意图 (b)双栅极SET的I-V特性

  当漏极与源极间电压VDS不变时,随着栅极电压VG1的变化,两个隧穿结上电压也随之相应变化,当隧穿结上电压大于开启电压时,就会发生电子隧穿效应,即电子离开量子点(岛),隧穿出一个结;或者电子隧穿一个结,进入到量子点(岛)。这种隧穿过程随着VG的变化呈现为周期性如图1(b)所示。当VDS较小,漏极与源极间电流iDS表现出所谓的库仑振荡形式,其振荡电压的间隔是e/CGS1(e 是基本电荷)。另外,当VGS2<0 时,相位向右移动;当VGS2>0 时,相位向左移动。但如果VGS2<0 且VGS2较大时,会产生较高的势垒,阻碍了隧穿电流的产生,所以GS2 V 取值一般不应太小[7]。

  2.2 双栅极SET 与MOSFET 的混合特性

  由SET 的周期振荡特性和MOSFET 的阈值电压特性可构成双栅极SET/MOSFET 通用方波电路[8],它是构成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单元,如图2 所示。

 双栅极SET 与MOSFET 的混合特性

  图中双栅SET/MOSFET 的通用方波电路由SET、MOSFET 和恒流源构成。SET 的漏极电压由Vgg 控制,Vgg-Vth 要足够低以确保SET 漏源电压近似恒定工作在库仑振荡条件下,Vcon控制漏电流周期振荡的相位。接入恒流源Io 后,当Ids<Io 时,输出电压为高电平;当Ids>Io时,输出电压为低电平。同时,这里的恒流源Io 可利用耗尽型NMOSFET 设置加以实现。

  数字电路中,最基本的单元在于逻辑门设计。在上述电路基础上,由双栅SET/MOSFET基本电路单元可构造出所需的逻辑‘与或非’、‘异或’等基本门电路结构[9],如图(3)所示。当a=0,b=1 时,SET并联门实现逻辑函数Z =X•Y功能;当a=1,b=0 时,SET并联门实现逻辑函数Z =X•Y功能。当a=0,SET求和门实现逻辑函数Z =X⊕Y功能;当a=1,SET求和门实现逻辑函数Z =X⊕Y功能。

SET/MOSFET 构成的逻辑门电路及相应符号

图3 SET/MOSFET 构成的逻辑门电路及相应符号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推荐阅读

图文阅读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69,582.00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