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射频前端设计要求
接收机的RF部分包括从天线到数字处理器之间的所有部件。这一定义明确表示RF前端包括RF放大器、滤波器、下变频器、增益控制和本地信号发生器。RF前端也包括天线及支持RF工作的供电线路等。我们知道,C/A码是以码速率1.023MHz调制在1575.42MHz的扩谱信号。到达天线的卫星信号功率大约为-130dBm,深埋于热噪声电子之下(-114dBm/MHz).因此RF前端必须将该信号放大到某一电平之上,使得该信号可以为数字处理器所利用,假定该电平为0dBm/MHz,则要求前端总增益不低于110dB。
RF电路还必须将载波1575MHz下变频到数字处理器工作频率范围之内即最后一级中频IF。从RF到IF的转换可通过一级或几级下变频实现,IF与转换级数的选择对RF设计是很重要的。目前GPS接收机的设计大都采用二级或多级转换将RF变到IF。这是因为在不同频率点分配增益稳定性较好,并且由于更多的优化滤波可提高接收机抗干扰能力。
上述三部分——放大、下变频和滤波是接收机RF前端设计的主要部分,另外两部分为自动增益控制(AGC)和本地振荡信号发生器。RF硬件最后一部分是产生所要求的本地振荡信号。不管下变频级数多少,每级均要求一个稳定的本地振荡信号源,这可采用温补晶振TCXO参考源及PLL锁相压控振荡器VCO、倍频器、分频器来实现。
另外,GPS接收机噪声系数是系统性能指标应考虑的又一问题。对于民用接收机前端噪声系数为4~6dB时均可保证系统工作。
3.应用于车载系统的GPS接收机的设计实现
3.1 GPS射频前端的电路构成
GPS接收机的RF部分,通常是将天线接收到的GPS射频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器(LNA)的滤波和放大,与本机振荡器产生的正弦波信号进行混频,形成中频信号。大部分GPS接收机的本振采用的是精密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为基准的频率综合器。中频信号除了在载波频率上变低以外,RF信号的所有调制的信号信息都转移到中频信号上。在GPS接收机模拟部分与数字部分之间必须有个模数(A/D)变换器,有的直接采样接收机面对的不是中频信号,而是直接对RF信号进行A/D采样。这在低价位的混合模拟(A/D)芯片中,未带来优势,直接采样不但要高速A/D转换器,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后面数字部分的处理工作量。如下图3为应用于车载的GPS接收机射频前端的电路设计。
absMiddle" border="0" onload="return imgresize(this);"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tyle="cursor:pointer;"/>
图3:GPS接收机射频前端
3.2 射频前端技术参数的设定
RF前端包括1400MHzPLL频率合成器、低噪放大器、三级混频器、2比特A/D转换器。前端接收1575.42MHz卫星信号,通过三级变频转换为4.309MHz IF。当前端与相关器配合使用时,后者提供5.714MHz采样时钟,将IF转换为1.405MHz 2比特数字信号以电平输出。第一级、第二级混频均为平衡开集输入输出,要求外部直流偏置及滤波。设计中175.42MHz滤波器采用带宽较宽的简单的两级LC参差调谐滤波器,而第二级则采用1dB带宽为1.9MHz的声表面滤波器,具有较好的带外抑制能力,对系统滤波性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两种滤波器的插入损耗也是不同的,前者较低而后者较高,从整体上来说,两者性能是互补的。第三级输出IF采用片内滤波。其中增益量化表达式为:
-l 74dBm/Hz 19dBm+G1+G2+G3-21dB +63dB > -7dBm 其中:
1)-7dBm=AGC工作时IF输出所要求的典型电平
2)-174dBm/Hz=RF输入的背景噪声电平
3)19dB=低噪放大器增益与噪声系数之和
4)-21dBm=175MHz、35.42MHz滤波器插入损耗之和(175MHz滤波器插入损耗:0~5 dB,35.42MHz滤波器插入损耗:14dB~16dB)
5)63dB=2MHz带宽内噪声之和。
由上述表达式可获得对各级混频增益的要求,即: G1+G2+G3>106dB
G1、G2、G3增益及AGC增益范围为:
G1:11dB~25dB
G2:22dB~33dB
G3:106dB~G1-G2,最大为75dB 。
AGC动态范围为60dB,可满足系统对增益的要求。
4.小结
随着通讯技术和半导体集成技术的发展,GPS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飞机导航、船舶进出港控制、各种车辆的定位与指挥调度、基站或无线本地环路定时等领域.近年来GPS系统,已经在大地测绘、海上渔用、车辆定位监控、建筑、农业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九十年代我国引进GPS定位技术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GPS定位应用进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未来十年基于GPS的应用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