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发光二极管的电学和光谱参数均有较大影响。一些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投影仪,为了保证仪器性能并且能正常工作,需要对其光源受温度影响的特性作深入的研究,进而掌握仪器的最佳工作环境温度。
半导体制冷,又称电子制冷、温差电制冷、热电制冷或珀尔帖制冷等,半导体制冷器的尺寸小,可以制成体积不到1cm小的制冷器;重量轻,微型制冷器往往能够小到只有几克或几十克。无机械传动部分,工作中无噪音,无液、气工作介质,因而不污染环境,制冷参数不受空间方向以及重力影响,在大的机械过载条件下,能够正常地工作;通过调节工作电流的大小,可方便调节制冷速率;通过切换电流方向,可使制冷器从制冷状态转变为制热工作状态;作用速度快,使用寿命长,且易于控制。
1 半导体制冷基本原理
所谓的热电效应,是当受热物体中的电子(洞),因随着温度梯度由高温区往低温区移动时,所产生电流或电荷堆积的一种现象。而这个效应的大小,则是用称为thermopower(Q)的参数来测量,其定义为Q=E/-dT(E为因电荷堆积产生的电场,dT则是温度梯度)。
半导体制冷器件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帕尔帖原理,该效应是在1834年由J.A.C帕尔帖首先发现的,即利用当两种不同的导体A和B组成的电路且通有直流电时,在接头处除焦耳热以外还会释放出某种其它的热量,而另一个接头处则吸收热量,且帕尔帖效应所引起的这种现象是可逆的,改变电流方向时,放热和吸热的接头也随之改变,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I[A]成正比,且与两种导体的性质及热端的温度有关。
热电效应是半导体制冷的最基本依据,其中最着名的是塞贝尔效应和珀尔帖效应。1821年,塞贝尔发现在用两种不同导体组成闭合回路中,当2个连接点温度不同时(T1<T2),导体回路就会产生电动势(电流),如图1所示。1834年,法国科学家珀尔帖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相反的实验:用两种不同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并通直流电,连接处出现了一端冷、一端热的现象,即珀尔帖效应,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