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机无规律自动关机,有时关机频繁,有时一连数日工作正常。
这类不定时关机故障在日常维修中占有一定比例,对此,我的维修方法一般是:先按接触性故障进行“表面处理”,例如将可疑焊点进行“普焊”,更换易发生内部接触不良的元器件(如可调电阻)。经此处理不能解决的,再结合关键点、故障特征以及机器设计特点,从原理上寻求破解,其中,把保护信号作为重要线索,因为机器越高端,发生故障后越容易引发保护电路动作。本例检修中,“表面处理”未果,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保护电路上。
该机芯原理图上显示的保护电路如上图、中图、下图所示。三路保护电路集中在数字板一角,通过排线从主板取得各自的检测信号;三路输出相并联(三只二极管负极连接),形成逻辑“或”保护信号(PROT,高电平为保护有效).此信号接至中心芯片(模拟处理+变频)MST5C26的(52)脚,通过CPU进行关机。
上图为场保护信号形成电路,检测信号为场块(3)脚的正极性场脉冲(标称VFB),当场输出停止工作或过偏转输出时,(3)脚均无脉冲输出,故此VFB脉冲可以准确地反映场输出安全状况。VFB脉冲经过钳位放大、DD42整流,给电容CD353充电,在CD353上储存高电平。不难看出,正常情况下QD43是饱和导通的,而当场输出出现严重故障时QD43截止,通过DD43输出高电平保护信号PROT,引发CPU进行关机保护。
CD353放电时间常数比较大,目的是避免场扫描短暂的异常造成误保护。
中图是显像管电子束过流保护电路,取样信号是ABL电压。ABL进入数字板被放大后,一路作为传统的自动亮度控制信号去TB1306的(43)脚;第二路作为高压检测信号去TB1306的(9)、(13)脚,分别用以控制光栅行场方向的涨缩(呼吸效应);第三路信号加在QD38基极,与RD373、RD374的分压进行比较,决定QD38是否导通。当束流过大、ABL电压过低时,QD38导通,集电极产生高电平,作为PROT有效信号。
下图是该机芯特有的枕校异常保护电路。从原理图看,当EW前置放大管QD37发射极电压EW-低于0.6V时,Q3截止,其集电极将产生高电平PROT信号,导致CPU三秒后关机。那么,什么情况会造成QD37发射极EW-消失呢?第一,枕校管Q406击穿I其G-S必然击穿)时,使得QD37发射极对地短路。第二,若枕校双阻尼二极管之下管击穿,或者枕校电感L403开路,电阻R435开路,Q406漏极电容击穿,这些情况都将造成Q406漏极电压接近0,此时,一方面R435不能再向QD37发射极提供正电压(参见图1),另一方面通过R440负反馈,TB1306的(18)脚输出的EW控制电压将大量降低,即QD37趋于截止,这两方面原因将造成QD37发射极电压接近ov。因此,当枕校有关电路出现严重故障时,极易导致三秒后关机。此处还有一问:这种保护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的理解是,这些情况关联着行偏转局部短路、逆程电容失效、行幅度过大等恶性故障。
通过上述分析,测量三路保护信号共同的终端,即DD43.DD38、DD37的负极公共接点,根据有没有高电平,即可判断是否为保护性关机。本例检修采用另一种方法:
在敲击震动电路板、拨动排插的同时,逐个测量三只二极管的正极电压,看有无升高现象(正常都应该为ov)。结果发现DD43正极电压有波动现象,拨动数字板上排插的时候电压波动更大。由于排插焊点已经处理过,遂拔下插头,发现了怪事:有个插针短了一大截(显然属于器件先天不足),这个插针连接的正是场反馈脉冲。将连线跨过排插直接焊在数字板上,从此根除频繁关机故障。
由于插针变短,造成轻微的接触不良,多数时候仅造成场脉冲短暂丢失,故使得QD43集电极(即DD43正极)检测输出小幅度电压,尚未形成有效的PROT信号。采用测量DD43正极电压的方法,正巧可以捕捉这种细微的异常,所以说本例检修成功主要靠耐心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