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防漏电、触电方法的选择
2.1不同保护方法优缺点比较
以上介绍的六种保护方法各有优缺点。保护接地法与保护接中性线法相比,保护接中性线对消除电器外壳漏电故障要比保护接地迅速、可靠,但保护接中性线一旦保护中性线断线,保护作用就会消失。隔离变压器法与安全电压法都可单独使用,是目前触电、漏电保护成功率最高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由于需要附加隔离变压器等,增加成本,适用面又窄,因此,在我国目前经济水平下,不可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双重绝缘保护法增加了安全屏障,不会因一层绝缘损坏而发生触电事故,双重绝缘同时损坏的可能性也极小,因此安全性很高。这类电器虽然很安全,但由于绝缘外壳的机械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差,考虑散热、体积、成本等因素,采用双重绝缘的电器,只能是小功率的电器,一般适合1 kW以下的小功率设备。同时双重绝缘只是强化绝缘,属于被动避免漏电、触电的发生,万一双重绝缘同时损坏,发生触电就难以避免。因此,双重绝缘不能单独完成漏电、触电保护,需要配合其他方法,才能完整地实现漏电、触电保护。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断路器)保护法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种保护方法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可以控制动作电流大小和保护动作时间长短的方法,属于专业方法。唯一的缺点是保护成功率略低于隔离变压器法与安全电压法。综合以上所述,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断路器)保护应作为首选方法。当然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也不是万能的,也有保护不到的地方,例如当人体同时触及被保护侧的相线和中性线时,由于没有剩余电流,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就无法提供安全保护。
2.2低压电器按防触电类型不同的分类
要想为使用的电器选择正确的保护方法,必须先了解电器按防触电类型不同的分类。国际上按防触电类型的不同,将电器分为五类,分别是0类、01类、I类、II类、III类。其中0类电器,只有工作绝缘使带电部分与外壳隔离,没有接地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外壳带电,接触电器的人员就有触电的危险,因此,这类电器只能在绝缘环境中使用。0类电器在我国早已停产。01类电器,除整体具有基本绝缘(也称工作绝缘)外,还有接地端子供接地或接保护中性线使用。I类电器除依靠基本绝缘(工作绝缘)进行防触电保护外,其电源引线还有接地或接保护中性线插脚与电器外露的金属外壳相连。使用单相交流电的I类电器采用三脚插头,使用三相交流电的I类电器采用四脚插头,其中比其他脚长一点的一脚,通过导线与电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相连,使用这类电器时该脚应根据低压电网的要求接地或接保护中性线。II类电器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没有接地要求。II类电器上标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很像一个“回”字。III类电器,必须使用安全电压,在电器内部电路的任何部位均不会产生比安全特低电压高的电压。
2.3保护方法的选择
了解了电器按防触电类型不同的分类后,在使用电器时,就可根据电器的防触电类型选择电器保护方法。0类电器只能在绝缘的环境下使用。01类和I类电器应在采取保护接地或保护接中性线的基础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关于保护接地和保护接中性线的选择,在同一个低压电网中不得同时采用。目前我国农村低压电网普遍采用TI,系统,防触电保护主要是在采取保护接地的基础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我国城镇低压电网一般采用TN-S-C系统或TN-S系统,防触电保护主要是在采取保护接中性线的基础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低压电器的防漏电、触电保护,在采取保护接地或保护接中性线的基础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是双重保护,当一种保护措施失效时,另一种保护措施作为备用和补充,而这两种保护措施同时失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这种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电器漏电伤人,确保操作与使用电器人员的安全。II类电器,由于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结构,安全性较高,无须采取保护接地或保护接中性线措施,但采取保护接地或保护接中性线措施使用安全性会更高。为确保万无一失,II类电器也应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所选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应根据电器的使用环境确定。III类电器,必须选择绝缘性能良好的双绕组降压隔离变压器,绝对不允许使用一、二次侧既有磁的联系又有电的联系的自藕变压器。另外,为确保安全使用III类电器,当使用的电压大于25 V时,还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触电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