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试验研究分析
设计并完成装配的机器人的样机如图3所示,其中A为摄像头模块,B为麦克风,C为液晶屏,D为喇叭,E为12 V电瓶。摄像头离地的高度为450 mm,摄像头光轴与水平面角度为60°。
4.1 视频图像采集试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核心控制板的I/O口资源有限,因此,对图像采集的控制信号线用普通的I/O口,而不是用中断I/O口与其摄像头模块相连,因此只能用软件实时检测I/O的电平状态,决定何时采集开始,何时读数据,何时结束。为了能够采集到图像数据并能分辨出来,必须能够跟踪控制信号的变化状态,如果不对摄像头模块进行降频处理,则由于I/O口电平的变化频率远低于摄像头控制信号的变化频率,将导致I/O口无法跟踪控制信号变化,即将无法判断帧、行、点何时开始与结束这些状态信息。当摄像头的最高频率(点像素频率最高)降到1 MHz左右,系统就能跟踪并完整地采集到图像信息,并进一步处理之后完好地显示出来。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示波器采用x10档)。
从以上的图与表可以清楚地看出:系统的控制信号非常完整和稳定,没有出现毛刺、变形等情况,给检测读取带来了方便。Y0数据信号也很规整,其他数据信号,如Y1~Y7也是如此。Y0的波形图中有些段是低电平,出现的位置不一样,这是因为摄像头移动的时候,环境光发生了变化,引起整个Y数据变化,从Y0数据也可以清楚看出这一点,并且从图像上也能很明显地感到图像在实时移动变化着。
4.2 直线爬坡试验
对于移动机器人来说,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平地、斜坡与台阶,对其走直线与爬坡的试验如图4所示。
实验场地是绿色毛毯状物质。机器人上电工作之后,就开始在控制算法下运行电机控制任务,输出控制信号,驱动电机运行,机器人就沿着直线方向以0.17 m/s(理论计算值最高可达0.183 m/s)的速度前进。反复进行10次路径长为5 m的直线行走实验,发现最大偏差为0.25 m,最小偏差为0.08 m,平均偏差为0.184 m。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电机的负载能力、启动特性、机械结构、机器人的重心位置及轮子与地面的摩擦阻力等因素所造成的。
在爬坡实验中,主要测试的是机器人单侧爬坡的能力和效果。斜坡的倾斜角度是可调整的。对其进行了9次的爬坡实验,角度从20°~60°的范围变化,发现随着角度每增加,爬坡的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当在36°左右时,机器人还能够保持整体结构平衡,能够沿着斜坡运动前进并能越过障碍,而在41°左右时就无法前进。这些结果显示,机器人爬坡能力较强,能够翻越比较大的斜坡。但有些地方需要改进,如运动轮子摩擦不够,轮子宽度较窄,后轮驱动力稍有不足,与其相连的机械结构臂刚度不够等。今后需对其进行仿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