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中有1.成品料号2.阶次3.物料编号4.品名规格5.用量6. 插件位置 7. 工艺总计七项。
成品料号,是指最终产品的一个编号,这个通常与产品型号和BOM版本有关,因为如果直接以产品型号出货给客户(贴牌厂商),客户无法管控这批次产品与前面几批有什么区别,通常只有在最终消费者面前出现时才露出型号真面目。以成品料号出,客户就能知道这批和前几批有什么区别,因为能从这组数据中得知BOM相关信息,再查BOM,就能知道这批产品的具体信息。
阶次,阶次说明了元器件的附属关系,直接参与组装成成品的称为1阶,直接参与组装成半成品的称为2阶,例如电容电阻在电子产品中是2阶料,因为这些元器件需要先通过SMT,做成PCBA后才能进一步组装成产品。然后PCBA、外壳之类就称为1阶,因为这些直接组成成品。定这个阶次的划分,是为了便于生产的分工安排。例如,SMT只做PCBA,就可以直接查看PCBA的下一阶有多少料件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很辛苦的看完整个BOM,然后再找出SMT生产所需要的料件。
物料编号简称“料号”,是对每一个元器件的编号,因为不同的物料有不同的属性,像电阻有DIP的也有SMD的,同时SMD的又分0402、0603、0201等等,为了便于快速识别,所以制定了物料编号。有很多公司都有对元器件的编码原则,例如,一颗0603的7K欧电阻编号为ES0603702,E表示该料为电子件,S表示为SMD元件,0603是这颗料的体积大小,702则表示了该元件的阻值。但是也有不少公司没有自己的编码原则,而是直接采用元件厂商的物料编号,这样的弊病是,如果到一家OEM的代工厂去生产,那个厂同时有两个客户,正好这两个客户都用这颗料,而且都用同一元器件厂商的物料编号。那么料就混到一起去了,如果甲先生产,结果料不够,于是就把乙的拿去用了。等到乙生产的时候,乙就上边上哭吧。这个哭好歹也只是多耽误几天,万一甲的元器件自己保存时保存不当,元器件受损,生产甲的时候又把乙的元器件拿取用了,然后生产乙的时候,就用上了甲的元器件,那就只能去请上帝帮忙了。
品名规格顾名思意就是元器件的规格说明了,虽然在生产时不常用到,但做入料IQA检验时需要对此进行核对,确保没有送错料件。
用量,说明了在一个产品种,该元器件的使用数量,在物料采购时可以很容易进行数据统计。
插件位置,通常用于说明电子元器件在PCB上的位置,便于核对确认,确保SMT没有贴错元器件。
工艺,工艺通常用来说明该料时用于SMT还是后段组装,通常有的公司只分SMT和SKD(后段组装),用1和2表示。有的分SMT、SKD和PA(包装),用1、2、3表示。
以上就是BOM的基本框架了,根据需求,可以再在这个基础上有所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