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家电技术 > 维修案例库 > 日用电器
超人SR2860毛球修剪器电路原理与电机不转故障检修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5-04-16 09:48:15

    此衣物毛球修剪器实绘电路见图1所示。

    市电经二极管D 1(M7)单向整流、电解电容C2(4.7时/400V)滤波后,产生约250V直流电压一路经开关变压器T1初级①-②绕组加到开关三极管Q2( MJE 13003) c极,一路经电阻R3(560kΩ)加到Q2 b极,Q2得到启动电流后便开始导通,T1①-②绕组产生①端为正的感应电压,经互感0合到⑤-⑥反馈绕组。反馈绕组⑥端为正的感应电压通过电阻R4(270Ω)、电容C4(103J/ 100V)正反馈到Q2的b极,使Q2基级电流进一步增大,于是Q2迅速进入饱和导通状态。
    在Q2饱和期间,T1次级③-④绕组整流二极管D3(SK34)截止,能量以磁场形式存储在T1中,同时正反馈电压不断向C4充电(左负右正),Q2 b极电压不断下降,当Q2不能维持饱和退出进入放大状态时,T1各绕组感应电压极性全部翻转,于是又是一个强烈的正反馈使Q2迅速截止。
    之后,⑤-⑥反馈绕组下正上负的感应电压使Q2继续保持截止,同时,整流后的250V直流电压再次通过R3给C4充电,C4两端产生了左正右负的电压,Q2基极电位开始上升,当其b、e极间电压上升到0.7V左右时结束截止,进而转入导通状态,如此反复,形成自激振荡。实测振荡频率约17.86kHz。
    在Q2截止期间,T1③-④绕组感应的③正④负的电压经二极管D3整流,形成的脉冲电压给2节超人可充电池BAT 1、BAT2(1.2V600rnAh)充电。实测D3负极充满电时电压约DC2.9V。
    在Q2导通期间,T1③-④绕组感应的④正③负的电压经限流电阻R11( 1kΩ)、R10(10Ω)给LED中的红、绿发光二极管供电,通过发光颜色指示电路工作状态。
    在通电状态下:当按键开关S1弹起时,直流电机M不转,开关电源单独给BAT 1、BAT2充电,此时,LED中的红发光二极管R发光强度大,绿发光二极管G因多了一个限流电阻R11,发光偏弱,因此,LED总体呈橘红色,指示电路工作在充电状态,此时,因负载减轻,Q2的限流电阻调整为R6(22Ω)。
    当S1按下时,开关电源一方面给BAT 1、BAT2充电,另一方面驱动M转动,此时,负载最重,为此,Q2的限流电阻调整为R6、R7(15Ω)的并联值,约8.92Ω,通过调小其阻值,增加输出功率,满足负载加重的需要。同时,由于LED中的R发光管供电电路被S1切断,因此,LED只发绿光,指示电路工作在边充电边转动状态。
    作为一特例,当D3、电池或电机开路时,按下或弹起S1,LED只会在绿、红之间变化,而不会显示橘红色,通过这一变化,可以反推D3或负载开路。这是因为当负载开路时,⑤-⑥反馈绕组下正上负的感应电压增大,从而使Q2截止时间延长,整流后的250V直流电压给C4充电到Q2导通时间延长,也即Q2导通时间缩短,输出电压下降。下降的输出电压在S1弹起时,因LED中G发光管多串联一个R11而不发光,因此,LED只发红光。当S1按下时,因Q2的过流电阻减小,输出电压升高,同时R发光管供电被切断,因此,LED中只有G发光管发绿光。
    在非通电状态,不管电机转动与否,LED均不发光。
    三极管Q1(KSP42)为过流控制管,当负载加重至一定程度或短路时,R6上的压降大于1.2V时,Q1饱和导通,强迫Q2提前截止。
    电阻R8(300KΩ)、电容C5(103K/2G)、二极管D2(1 N4007)组成反峰抑制电路,防止Q2截止时反峰电压叠加在电源电压上击穿Q20
    D4外形很像贴片电阻,通体为黑色,一头有一条白杠,另一头线路板上标有“+”号,除此之外,无任何参数标识,实测为二极管。参照超人SR2853修剪器电路,估计与1N4148性能相近。
    微动开关K位于旋转刀室内壁边沿处,当卸下刀网除尘时,K立即断电,多了一层保护,防止误操作引起刀片伤人。
    此电路与SR2853基本一样,只是SR2853采用桥式整流,元件参数有些变化罢了。
    另外,图中D1、D3、D4、R3、R8、R4、R6、R7、R11为贴片二极管、电阻,贴片电阻阻值未换算。
    此充电器充电时间为8小时,需人工控制充电时间。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7,656.25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