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供电企业中低压线损管理仍存在县域配网改造未实现全覆盖、改造不均衡、分支线老化严重、农村电压合格率低、重改造轻管理等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做到全面改造的情况下,必须要加强中低压线路、台区高损环节分析,细化降损措施,实现中低压精准降损。
1 全面普查,为精准降损提供依据
1.1普查中低压配网现状,查找电网薄弱环节
加强专业协同配合,采取“发展部统筹、市经研所支撑、供电所参与、咨询单位实施”的工作方式,以村、镇为基础,对10 kV及以下电网进行普查,切实掌握县域中低压配网现状,诊断制约配网发展的瓶颈环节。分高损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户均容量小、供电半径过大、低压主干导线细、负载率高、低电压、配变运行时间长等7个方面,建立中低压配网问题档案。
普查后绘制详细的线路和台区图纸。图纸详细标注配变容量、出口电压、各表箱电能量、电压。标注各段导线型号、长度,根据各表箱电能量标注每段导线、每个表箱承载负荷,确保信息准确,为分析改造方案提供翔实信息。
1.2分析中低压线损管理现状,查找管理漏洞
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线损管理办法及省市公司线损管理规定,围绕线损管理的各个方面筛查,从计量装置、抄表管理、用电稽查、业扩报装、营配贯通、无功管理、专线管理、办公用电、母线不平衡率、配变三相不平衡等方面查找管理漏洞。
2 多措并举,实现技术精准降损
2.1对线损突出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投资改造
加强与供电所沟通联系,突出供电所技术降损引导作用,在配网规划、可研、设计、施工、验收过程中,供电所作为改造和降损的主体全过程参与,以现场实际情况引导降损工作开展,提高降损的精准度。
依据供电所实际结合规划要求做好配网项目储备,做到精准规划,实现全网“规划一个本”,主、配网协调发展,全面解决单线单变、设备重过载、低电压等问题。一是在项目规划上补短板。严格落实“新建为主、改造为辅、慎重改造”“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规划理念和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实施“一台区、一方案”差异化设计,从源头上保障配网改造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在工程质量上补短板。围绕各施工单位在施工质量、技术工艺等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定期开展诊断分析和现场培训,严控中间检查、不定期抽查、竣工验收等重点环节,按照配变台区典型工艺对每项配网工程打分评级,坚决做到“零缺陷”投运。
2.2对线损异常开展技术降损专项治理
对线损较高的线路、台区,开展专项技术措施治理行动,通过线路台区普查,明细供电半径、导线型号(投运年限、老化程度等)、负荷大小、负荷分布、三相负荷平衡、电压质量、变压器运行情况等,通过查找问题,列出整改措施,运检部统一列人到下一期电网改造项目计划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一是调整10 kV线路负荷,缩小供电半径,对10kV配电线路供电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加快线路联络断路器改造,支持线路末端实现“手拉手”功能,或者支持供电半径较大线路支线有3-4处可以与其他线路相连接。二是强化10 kV用户和公用台区无功补偿装置安装和投运,合理进行无功就地平衡,用户、公用台区无功补偿装置安装率达到100%、自动投切率达到100%,提高线路功率因数,减少线路损耗。三是规范低压配网建设、改造,提升供电优质服务水平。加快城区、农村老旧台区改造接管工作,改造中着重开展三相负荷不平衡的调整工作,对负荷不平衡度大于10%的配变台区依据“主干线平衡,各支线路平衡,变压器 低压出线口侧平衡”的“三平衡”原则实施负荷调整,减少因负荷不平衡而产生的电能损耗。
2.3开展“定制式”降损专项行动
(1)开展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专项检查活动。重点检查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运行环境、投运情况,有无错误接线、各连接部位是否可靠、有无发热损坏情况,中性线是否裸露锈蚀断股,接地极与地面处是否锈蚀损坏,设备台账与现场是否一致,并实地测量漏电电流值和接地电阻值。按照边排查边整改的工作要求,对发现的设备隐患,如实上报,编制计划,销号整改,做到检查一处、夯实一处。有效降低设备故障导致的台区停电频次,减少台区漏电和设备发热损耗现象。
(2)开展“利用无功补偿,实现技术降损”活动。重视无功补偿降损措施,重点对低电压台区进行无功补偿情况测算,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在配电台区总配电盘或分支加装无功补偿装置,密切观察台区功率因数和线路末端电压情况,适时调整无功补偿电容投切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