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电磁的主要来源及
3.1 电磁污染的主要来源
电磁污染的来源包括:(1)雷电(包括核爆炸等强电磁脉冲);(2)静电及所有电气的动作(包括正常及非正常的)过程。例如这几种情况:(1)卫星通信,飞机航行的智能化;(2)高层建筑、通信无线塔、超高压输电线路、油库群、港口建筑、森林、古迹的防雷;(3)工厂自动化生产线、电气牵引馈电系统的谐波,大型医疗设备。物理仪器,家用仪器,电动工具、移动电话、遥控仪表、集成模块,印刷电路板等。(4)绝缘物体的相对摩擦也会产生可怕的静电效应。例如,高速飞行器与大气的相对运动、合成材料的缠绕、流体(石油、天然气等)的高速传输、化纤织物与人体的摩擦等。由于静电积聚的隐蔽性和释放过程的突发性,造成的危害程度不亚于谐波和强电磁脉冲。总之,凡有电磁现象存在的地方都有EMC问题。除了天电(如雷电)电磁垃圾源外,其它电磁垃圾源就在我们周围。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广播、通信、信息技术设备,工程医疗设备、电子测量设备以及家用电器等各种电气、电子产品在大量的使用,它们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发出辐射骚扰和传导骚扰,还有人体静电对产品的放电产生的电磁骚扰,它们都给其它用电产品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危害。它们在工作运行期间,通过辐射把 “电磁垃圾”排向空中骚扰其它用电产品;通过滤波器把“电磁垃圾”注入地下,形成地电流,还会对其它用电产品造成共模骚扰;通过电源线把“电磁垃圾”送到低压电网,会骚扰电网。也就是说,电磁垃圾源来自那些对外发射强电磁骚扰信号的电气、电子产品身上。如果不对严重的电磁垃圾源加以治理,电磁环境就会更加恶劣。
3.2 电磁污染的主要危害
3.2.1 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近年来,电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己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日本、瑞典、美国的学者均提出了人类生活环境下最低的磁场强度允许值。在国际上,把电气、电子产品或系统使用的电磁环境分为A、B两类,分别规定了电磁发射的限值电平。A类环境即工业环境,指有工、科、医射频设备的环境;频繁切断大感性负载、大容性负载的环境;大电流并有强磁场的环境等。B类环境即居民区、商业区及轻工业环境,指居民群楼、商业零售网点。商业大楼、公共娱乐场所、户外场所(如加油站、停车场、游乐场、公园、体育场等)。对人体健康方面的危害分为躯体效应和种群效应,其中的躯体效应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热效应的机理人们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了,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的水分子会随电磁场的方向的转换快速运动而使机体升温.如果吸收的辐射能很多,靠体温的调节来不及把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则会引起体温升高,并进而引发各种症状。但对非热效应的机理了解还不充分,它确实存在,它指吸收的辐射能不足以引起体温升高,但却会使人出现生理方面的变化或反应。这类效应包括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电磁辐射还会使人得癌症;种群效应不是短时间可以观察到的,也许会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也许相反会使人类的发展受到影响。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与频率值的大小有关。长期以来关于工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无影响的问题,各国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内外有许多关于高压,超高压输电线和变电站的劳动卫生学调查报告指出:神经衰弱和记忆力减退是工频电磁场作业人员最常见的症状。目前认为工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主要由电场引起,这一观点可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佐证。工频电磁场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许多调查发现,电磁场的职业暴露虽然可能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白血病、淋巴系统肿瘤和神经系统肿瘤,但这种风险程度并不高,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应该指出,如果在生产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其他较强的致癌因素时,工频电磁场的这个作用就不容忽视。工频电磁场对生殖的影响:统计表明,怀孕早期使用电热毯与流产的发生率增高有关,但是孕中期使用电热毯的流产发生率却会减少。国外Nordstrom等首次报道:对542名电厂工人进行回返性调查发现,凡父亲在高压调度室工作的,子女患先天性畸形的比例增高。
射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接触高频电磁场辐射后,开始会出现嗅阈值增高及暗适应事件延长的情况。据报道长时间接触较高强度的射频电磁辐射后,可能引起脑电图的某些改变。(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长期接触高频电磁场后,人的低血压或血压偏低发生率会增高。(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上海市对某塑料厂160名常接触较高场强的(从事高频介质加热作业)女工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发现这些女工非哺乳性泌乳症状显著增加,月经周期异常现象明显增多,这些主要是由于神经-体液的混乱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