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喇叭的阻抗值不断下降时,后级输出一个固定电压,它的电流就会愈来愈大,你确定你的后级能输出这么大的电流吗?你知道喇叭阻抗不断下降的结果到后来就相当于是把喇叭线直接短路,所有的晶体管后级放大器,其输出电流的能力均有其设计上的限制,超出此范围,机器就要烧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常说的:后级的功率不用大,但输出电流要大的道理。当然这种讲法也不太规范。因为现今的高保真晶体管功率放大器基本属定压型放大器,以输出功率=负载的电流平方×负载阻抗来计算,大功率时电流大,小功率时电流小亦属于正常。真正有机会在既定的负载上有“大电流输出”的,还是大功率放大器。
早期日本放大器给人的印象就是功率标示很高,但输出电流能力则令人质疑,其实输出功率和驱动能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讲到“输出功率”的高低与“驱动能力”的强弱,两者虽然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却有相对的联系。输出功率很容易从数字显示,50W,100W,200W甚至更多,但是驱动能力的辨识就得依靠慧眼,甚至得真正试过才知道。功率放大器的驱动对象是喇叭,驱动能力越强,也就表示越能压得住喇叭。当然您会问,什么样的喇叭难推?我的看法是:低效率的(86db以下的),低阻抗的(4Ω或以下的),静电式和铝带式等等,都是很考功放搭配的。而功放的驱动能力则完全体现在电流的供给上,电压×电流,就是真正的“功率”。如果有一部功放,其功率标称是100W ×2(8Ω),200W ×2(4Ω),400W×2(2Ω),我们通常称他是“大电流”设计,这种功放的驱动能力就会比较强。小小一套日本产的床头音响组合动不动就是300W,可是KRELL的300W后级你想一个人扛是扛不动的。这种高电压低电流的日本放大器如遇上现在满街都是的低阻抗喇叭,一下子就软了脚。4Ω喇叭的需求电压比8Ω低,但需求电流却比较大,就以4W为例,8Ω喇叭是0.7A,而4Ω喇叭则吃1A电流,故为何大家都说,低阻抗喇叭比较难推动。正由于低阻抗喇叭吃电流,故晶体后级逐渐形成大电流设计。只要负载电流够,晶体机的输出功率会随着喇叭阻抗的降低而提升。但胆机因有输出变压器隔离,功率不随喇叭阻抗变化,因此当喇叭阻抗猛往下降时,胆机就可能使不上力,因此时喇叭欲吃电流,但胆机却是电压组件,无法提供电流,此时是不是晶体机比胆机够力?
有些放大器的设计是可以把两个声道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单声道来运作。通常其功率比原来两个声道功率之和还要大。这种技术称为桥接或同极耦合。放大器是否可以桥接是取决于原来的设计的。大部分的放大器都不能桥接,如果说明书没有说明,则不要作此尝试,否则可能会损坏机器,其实这样做亦并非是好事,因为它会使放大器忍受你阻抗的能力降低。
如果有一对喇叭的阻抗很高,像早期的RogersLS 3/5A,那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岂不是减小?这是对晶体管机而言的,对于胆机却是好事;因为胆机有输出变压器,所以其输出功率不会随负载阻抗变动而变动,故无论负载阻抗变大或变小,胆机可维持稳定的功率输出,遇到3/5a等高阻抗喇叭时,胆机比晶体机来得够力。 晶体机驱动高阻抗喇叭会降低功率,但也有例外, 因为有个别晶体管机亦使用输出变压器,其输出功率不会随负载阻抗变动而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