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咨询师: 王总的创业团队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产品开发出来,刚开始有了几分喜色,很快获得情报,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已着手相同产品的研发,并已进入后期。王总他们一阵惊慌,产品推向市场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资金瓶颈、市场营销等难以逾越的沟壑,而对方却有着丰裕的资金和成熟的市场营销网络,想到这些就不寒而栗。难道一场长达三年的艰苦创业就这样偃旗息鼓了吗?(整理邢镇非)
创业没有固定的模式。 像王总他们这样的故事,在创业中并非鲜见。我们说,创业一经开始,面对市场,谁都无法预计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以一种固有的模式或思维进入创业的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告诉自己:开始创业了,一定要依照市场规律,对即将出现的任何变数都有应对的心理。 我们的确在不经意的时候,为自己划定了许多模式。比如对成功者的顶礼膜拜,总习惯和喜欢把成功者当成自己的楷模,然后把自己的轨迹规划得和成功者一样去走,去费尽心思。其实这是不对的,每个成功者都不一样,通向成功的路各有个性,哪怕是同一行业同一产品成功了,因为不同的人,也都大相径庭。 回到王总他们的问题上来,我至少有两个建议:第一,赶紧直接面见那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面见的理由有很多,比如真实地了解他们进展的程度,比如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比如通过沟通或许产生合作。合作的模式也有许多种,比如买卖,比如对方成为投资者,比如被对方控股保留创业团队。第二就是理性地判断分析自己,到底有没有融资的可能,需要多长时间,到底有没有自身完成营销的实力。这里的实力包含太多的内涵,不论是人、意识还是投入和网络。 从王总的他们的故事看,也许他们之所以紧张和恐慌,原因就在于怕对方击倒自己,使自己刚露喜色的创业停止失败。针对这种想法,正如我的标题所言,创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固然有许多的创业者把一个产品和企业从零开始带到很高的顶峰,但也有许多的创业者只做产品的研发然后合作、买卖照样成就了事业。其实,我们的经济生活走到今天,合作已成为主流。买卖、控股、参股、并购等都是合作的具体形式,这中间并不存在价值观上的碰撞。如果对此会觉得难受,会有失落感,会痛苦,显然是不对的,只能证明类似王总他们这样的创业团队还不成熟,还没有真正的市场意识,还有待丢进市场里浸泡直至进一步成熟。 的确,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维定势很流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想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摒弃这些传统观念。相反,更加有意识地重视团队,更加有意识地把合作当成创业的主要形式,才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创业行为,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创业行为少走弯路,便于成功。 我们既然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独立于一个产品一个行业,就应该知道余下的选择会有很多种,战胜和被战胜,买进和卖出,控股和被控股,都是可行的经济方式,惟一衡量这些方式利弊的不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一旦带有个人的感性色彩,衡量的标准应该是研发的产品是否更快地商品化了,市场化了,产生回报了,服务生活了。如果是,相信市场会很公平让不同贡献者享受到各自合理的回报。 我无法对王总他们提出更加具体的建议,但相信这样聊完,他们应该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下一步的抉择了,预祝他们成功。 原作者:杨平 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