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全德是叶县辛店乡史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从小就对手电筒、锁等之类的电器或机械感兴趣。之后他开始痴迷节能电动机的发明和创造,他研制的“高效节电直流永磁电机”获得了成功,为此他付出了四十年的坚持和追求。然而,获得成功的他并没有获得鲜花和掌声,而是引来了不少骗取、盗取样机、图纸的人。更为令人揪心的是,为了养活自己,
已经57岁的史全德不得不和村民们一起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挣钱糊口。孤寡老人的创造发明
在同等条件下,用一种“高效节电直流永磁电机”制造的电风扇的耗电量仅仅是普通电机制造的电风扇的十几分之一,节电效果明显。这是郑州大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的一位代理人于2004年3月对这种“高效节电直流永磁电机”试验后的鉴定。此后又经过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反复鉴定,2005年3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这一“高效节电直流永磁电机”的发明人颁发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就此专利技术,有专家认为,推广后,将为国家节省大量的电能。美国华尔街资产评估公司初评最低转让费为10万美元。
可是谁能想到,这项技术的发明设计人竟是叶县辛店乡史庄村一位仅有小学文化、现已是风烛残年的孤寡老人——史全德,又有谁能知道他这40年发明创造背后的心酸故事。
赶到史全德的老家采访时,今年57岁的他正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他是一个很邋遢的单身老人,他的外貌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他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家中一贫如洗。
少年时期萌生发明念头
史全德是叶县辛店乡史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从小就对手电筒、锁等之类的电器或机械感兴趣。上小学后,在课堂上常因为摆弄这些东西受到老师批评。在他接触一点简单的物理知识后,又进一步引起了他对电器的好奇,总是千方百计地找来一些手电筒、小喇叭、电话机等之类的东西,拆开看看。升入初中后,依然因为在课堂上捣鼓这些东西被学校开除,就这样,读了一个月的初中后,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
1963年,14岁的史全德成了生产队的一名小社员,闲暇之余依然是爱好摆弄机械之类的东西。总是去废品收购店买来一点,拆开摆弄。谁家的手电筒、锁坏了,到他手里就能修好。渐渐地,仅有一点点物理知识的史全德对电动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个偶然的机会,广播电台的一条节约用电新闻引起了史全德的兴趣,这让他产生了一个发明节能电动机的想法。随后他找来了有关电学和电磁学的书籍认真阅读。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不认识很多的字,他就买来了字典,遇见物理上的符号,不懂就请教物理老师。谁又能知道,研究节能电机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靠打工买配件
1982年,史全德在一次电动机试验中发现,用大量的永久性磁代替大量的耗电生磁制作的电动机,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能,这让他来了灵感。
要设计一个节能电动机,需要很多的磁铁片、硅钢片、铜丝线、电机壳等配件。然而这些在市场上买来的多是不合他的要求,30多年来,为了买合适的配件,他跑过很多地方。
电动机的配件很贵,可是要做样机,需要很多资金的投入,这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来说是很难的。为了买零配件,他卖了粮食、卖了母亲喂的猪,这点钱还是不够。从1984年开始,他就四处打工,去过广州、北京等城市,周边的县市他都跑遍了。由于没有什么技术,他只能在窑场、木板场、建筑队干一点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很多的时候,干了活后,不少的老板以种种理由不给他们工资,他和工友们只能是白干活。20多年来,打工挣的钱买配件、搞研究,钱用完后,再出去打工挣钱,就这样周而复始。
四十年的坚持与无奈
老天没有辜负这个痴迷于创造发明的农民,给了他成功,但是没有给他成功的愉快和幸福。
1985年,是他成功开始的一年。他设计出一种直流电机,电机的定子、转子均为永磁体,或为硅钢片叠加永磁体构成,这样充分利用磁性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力转化为机械能,同等条件下节电5倍;1994年改进发明后节电达到10倍;2003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设计出节电超过15倍的电动机。
节能电机研制成功后,史全德兴奋不已,他抱着样机请很多行家鉴定,同时也试着申报专利。但同时,烦恼也接踵而至。然而最让他痛苦的,还是成功后生活失去了安宁,骗取、盗取样机、图纸的人接踵而至。
2004年,别人帮助史全德申请了专利。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史全德颁发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项专利技术在互联网上发布后,史全德又收到了很多信件。这些信中多是称他的专利将被纳入某工程,要他在限定日期内缴纳立项费等,再有就是以合作为名骗取理论资料的。
史全德说,现在他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了,耳聋眼花,总是丢东忘西的。他一个孤单老头,没有能力与别人合作开发这项专利技术,只是想趁着现在身体还可以,希望有人能够买走这项专利技术,让其早点儿被推广运用,为国家节省更多的电能。同时,也希望有人能帮他整理技术资料和更详细的理论,这样也不枉他这一生的追求。
而摆在这位憨厚农民面前的现实是,为了养活自己,他不得不和村民们一起外出打工,挣钱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