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时,L9两端
电压降不到1mv,为了能说明问题,在12V的B点,即L9的右端与地之间接一只12V/21W车用灯泡做实验。用数字表的200mV直流电压挡,红表笔接12V的A点(L9的左端),黑表笔接12V的B点(L9的右端),此时读数为2.8mV,即L9的
电压降为2.8mV,也就是说12V A点电压大于12V B点电压(相差2.8mV)、12V A点接正相⑤脚,12V B点接负相⑥脚,按理说正向⑤脚电压大于负相⑥脚电压,则⑦脚应该为28V高电平,而实测⑦脚电压为0V,是何道卿仍用数字表200mV直流电压挡,红表笔接正相⑤脚,黑表笔接负相⑥脚,此时读数为-5.4mV。实测结果表明,正相⑤脚电压小于负相⑥脚电压(相差5.4mV)、怪哉!再细看图纸才恍然大悟,原来正相⑤脚对地有一只分压电阻R51,虽然阻值很大(1.4MΩ),但分掉几毫伏电压不成问题,再看负相⑥脚无分压电阻,这样虽然12V的A点电压大于12V的B点电压(相差2.8mV)、但是因正相⑤脚有分压电阻R51,故实际上正相⑤脚电压小于负相⑥脚电压(相差5.4mV),因此⑦脚电压为0V、Q9截止不保护。
实验表明:正常工作时,12V的A点电压略大于12V的B点电压,而正相⑤脚电压却略小于负相⑥脚电压,故⑦脚电压为0V 、Q9基极无电压,故Q9截止,则保护光耦PH3初级无电压不发光,次级无电流,对次级14V VCC电压无影响,整机工作正常。
当12V过流时,比如12V负载短路性损坏,此时电感L9将有较大的
电压降(可达几伏)、12V A点电压远大于12V B点电压,虽然正相⑤脚有分压电阻R51,但只能分掉几毫伏,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故此时正相⑤脚电压大于负相⑥脚电压,⑦脚输出高电平28V,经R88、D16与R72分压后,再经R98到Q9基极,Q9饱和导通,28V通过R40、PH3初级Q9至地形成电流,PH3初级发光,次级导通,切断次极14V VCC供电,使PFC、主电源停振,出现开机状态下的三无现象。
(3)24V过流保护与12V过流保护一样,不再赘述。
5保护电路一热地端
我们掌握了冷端四个保护工作原理。无论是哪种保护,都是让保护光耦PH3初级发光,给次级一个保护信号,切断14V VCC供电,使PFC、主电源停振、初级12V 、24V 、30V消失,则保护信号也消失,而PFC、主电源并没有因保护信号的消失而再次起振,是何道理呢?
光耦PH3初级一旦发光,其次级导通,使Q10导通,通过D3把Q5基极电压拉低到0.6V,则邓C由14V变为0V、PFC、主电源停振。这里的Q11具有加速Q10导通的作用。因为Q10的导通也使Q11导通,接替光耦PH3继续给Q10基极提供导通电压,加速Q10饱和,整个电源立即停止工作。因此,Q10、Q11组成了模拟可控硅电路的作用。
另外,光耦PH3次级还有PFC过热保护,由可控硅Q2、热敏电阻RT2、电阻R6组成。RT2粘在PFC功率管Q1、D1的散热片上。RT2随温度的升高阻值变小,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RT2与R6分压就达到0.6V,使可控硅Q2导通,Q5基被拉低到0.6V 、VCC由14V变为0V、PFC、主电源停振。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