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技术
汽车安全气囊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1-11-24 13:26:56

安全气囊是辅助安全系统(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SRS)。安全气囊对驾驶员和乘员的头部、颈部安全起着明显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汽车正面碰撞和侧前方碰撞时,其保护作用尤为明显,而座椅安全带对人体胸部以上的保护作用则十分有限。安全统计结果表明,汽车发生事故时,人体胸部以受伤的几率高达75%以上。安全气囊主要是针对乘员上体,特别是头部和颈部在撞车发生事故时的安全而设计的。由于在汽车出厂时就已安装在车内,无需有意识地再去完成“佩带”动作,可随时随地进行保护,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汽车安全气囊按控制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机械式和电子控制式,现代汽车大部分都采用了电子控制式安全气囊。
1.安全气囊的发展及控制要求

早在1953 年,美国退休的机械工程师赫曲克(John W.Hetrick)就申请了专利并得到了批准,他发明的是纯机械式的,压缩空气置于一个圆柱形压力罐中,同时有一个弹簧装置可以感应汽车的减速度,当汽车碰撞达到一定减速度值,通过弹簧的运动打开阀门,压力罐内气体充入多个气袋中使之膨胀,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在20 世纪60 年代,包括安全气囊在内的所有被动安全装置,都被认为在任何车速下都不一定是保险的,没被引起重视。但安全气囊系统在DC-7 客机的地面滑行碰撞试验所得结果是:有安全气囊系统保护的模拟人都完好,而没有保护系统的模拟人被毁坏了。随后在福特汽车上也进行了这种试验,由于气体膨胀的噪声问题又使研制工作中止。到了1984 年被动安全装置被纳入法规,要求从1987 年开始逐步采用被动安全装置。同时汽车工业努力完善安全气囊开发,在1984 年德国奔驰公司在190 型和S 级轿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美国在这之前,通用公司在雪弗莱Impalas 车上也安装了安全气囊,日本的本田等公司从1987 年以后也都相继选装了汽车安全气囊。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在全球汽车制造业和美国政府机构(NHATSC)共同努力下,已经认可汽车安全气囊与安全带一起使用时,汽车发生前碰撞时对保护乘员生命方面是有效的。经过实际统计表明,在美国由于侧面碰撞而导致死伤人数约为迎面碰撞的60%。因此,提高对侧面碰撞的防护能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要在侧面安装气囊技术有一些困难,主要是车门与司机和乘员之间的距离很短,而且必须要在比前面气囊快三倍的时间膨胀起来。
汽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安全带是否就成为多余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安全气囊只是增加安全性的附加装置。1989 年美国通用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共同使用效果最佳,可以使驾驶员和前排乘员伤亡降低43%~46%。相信进入21 世纪的今天安全气囊已成为汽车的必备附加装置。
安全气囊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即出现危险情况时工作的安全装置,所以它的可靠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汽车在发生碰撞时,根据不同车速,气囊或预紧带要能可靠地动作;在汽车紧急制动、高低路面上行驶、下大坡等情况下,汽车会发生较大的减速度或振动时,也会传给气囊系统的传感器以作用力,但要保证气囊系统不动作。此外电源是电子控制式气囊的动力,如电源发生故障则气囊处于瘫痪状态。为了保证安全气囊的可靠工作,一般采用双电源工作并且在断电情况下还应有气囊电路的贮能元件(如大容量的电容器)供短时间控制用,至少可以引燃气囊工作。在技术上,对气囊的控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靠性高的气囊的使用年限为7~15 年。
(2)要正确区分制动减速度和碰撞减速度的能力,这主要从传感器入手,合理设计。
(3)灵敏度要高,要在二次碰撞前正确、快速打开气囊并正确泄气,起到缓冲作用。
(4)有防误爆功能,一般采用二级门限控制。
(5)有自诊断功能,能及时发现故障并报告驾驶员。

2.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安全气囊的位置如图5-4 所示。

安全气囊属于被动安全保护装置,它是由传感器、点火控制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部分组成。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传感器将电信号传给控制器,控制器把信号进行处理,当判断有必要打开气囊时,立即发出点火信号,气体发生器在30 ms 左右将大量气体充满气囊,从而保护乘员和驾驶员的安全。典型的安全气囊工作原理如图5-5 所示。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上一文章:电脑洗车技术
·下一文章:汽车安全带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4,406.25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