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润滑油因其准确抓住市场机会,迎合渠道需求,得以发展数年,又因其低成本、高产出的特性使得企业在新的市场要求下,对其难以割舍。山寨到底如何发展其实困扰着不少企业,山寨润滑油到底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山寨润滑油通过“模仿、混淆”等市场手法,加上一定广告投入,让山寨品牌得以快速推广,在局部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力。这一手法的成功,在目前情况下虽然被大多数人所不认可,但是山寨润滑油在特殊的时期内,确实救了不少润滑油企业的命,在不同程度上也促进着行业的发展。山寨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着眼如何转型的问题,大家已经意识到原始资金、渠道的积累来自山寨,阻碍企业今天发展的阻力也将来自山寨。
一、抓住市场机会,迎合渠道需求
在国际油价不断攀升、中小民营润滑油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的时候,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有没有一种品牌,让我们在市场有更大的附加值,并且可以和进口品牌在相遇的时候,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山寨就在这种需求下诞生了。很多企业和经销商就是抓住了这种市场趋势,快速的推出了“欧典、山寨”等不同版本的润滑油品牌,有的企业也因此成功的形成企业原始资金及渠道积累,也让企业在夹缝之中化解了经营危机。这是一个行业现象,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等综合原因,功过是非应该合理评价,但不管怎样,也体现了中国民营润滑油企业的“生命力”。
二、成功利用了行业媒体
其实在山寨出现的初期,很多人对于这样一个品牌是陌生的,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除抓住市场需求以外,其媒体的公信力也是加深“认可”的一个关键因素。润滑油行业媒体其实并不是特别多,以前很多润滑油行业人士都是通过媒体了解行业,并且当初的媒体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媒体的大量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全怪媒体,行业不景气,媒体也一样。在这种驱动下,加上具体的市场运作,山寨润滑油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吸引着很多经销商和消费者的眼球,曾几何时,很多人都分辨不出,这不得不承认山寨的成功运作,选择专业媒体这一策略的成功。
三、大手笔运作大媒体
在局部市场和行业媒体运作成功之后,部分山寨品牌为了更好的达成“品牌效果”,部分企业(这个时候的山寨已经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开始投入大量的电视媒体、电台媒体和户外媒体。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山寨品牌在央视及城市核心地段的广告位,这一投入将山寨润滑油的营销推向“高潮”,品牌知名度和销售力大大提升,在市场运作中,可谓是“攻城略地”,快速赢得了局部市场的成功。
四、局部区域精耕细作
有很多人认为,“山寨只是擅长招商,根本就不会老老实实做市场”。其实也不然,有部分企业也许是,但是有很多企业他们也确实在认认真真的运作市场,我们从行业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山寨润滑油当初的无奈,一旦市场有契机,在局部市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运作终端,策划适应市场需求的促销活动,这完全又是一家正规企业、正规品牌的运作手法,正是因为这一点,加强了山寨润滑油品牌的稳定性,牢牢抓住了目标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品牌发展的基础。
五、拥有高水平运作团队
山寨润滑油品牌的操作,我个人认
为他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注册品牌容易,操作市场并不是那么容易。任何品牌、市场的成功都得益于团队的智慧,山寨品牌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行业一定的发展,主要是山寨帮行业培养和练就了一批有策划力、销售力、推广力的综合营销队伍,这批队伍其实也是推动中国民营润滑油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相比行业上一辈营销人员,他们是更专业,因为他们研究行业、研究市场变化显得更加老道。
山寨之所以可以发展到今天,总结其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几点,山寨是中国润滑油发展的一个“时代符号”,应该给予其合理的评价,同时我们应该吸纳山寨润滑油的成功运作经验,因为山寨是一个“现实的教材”,行业和中国民营润滑油企业都可以从中分析出有价值的因素,来改善目前的现状。
润滑油这种山寨模式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模式,模式遇到改革,只能说明这种模式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在“伪洋事件”频频曝光的时期,润滑油的“山寨模式”应该由“品牌回归”取代,以保障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期,否则,这种坚持、这种模式,将会把企业送上不归路。
涉嫌“伪洋”比较知名的事件有“施恩事件”、“阿诗丹顿热水器事件”、“欧典地板事件”、“乔丹(中国)运动品牌事件”、“卡姿兰化妆品事件”、“尚玛可家纺事件”、“味千拉面事件”等,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种事件的波及层面还在不断加深,虽没有波及润滑油行业,但如果润滑油行业一旦波及,估计结果也差不多。我们可以将润滑油行业与“达芬奇、欧典事件”作个对照。
1. 伪洋模式
润滑油行业的伪洋模式与“欧典、达芬奇”模式如出一辙,不会比他们更高一筹,所有的企业无非就是在境外注册公司,可能比达芬奇使用的进口材料要更少,所有的公司都是涉及石油、开采规模实力巨大的跨国石油能源集团。
不同之处,润滑油一般都没有标注原产地,也没有企业让自己的润滑油“潜水”回国。但润滑油的“伪”很容易被查询,因为世界上的石油集团、化工公司数量是有限的,并且都比较知名,如果润滑油行业发生品牌危机,部分较具规模的“伪洋企业”,同样会面临成为行业首个“达芬奇”案例的困境。
2. 消费模式
“达芬奇”的产品属于消费品中的耐用消费品,使用的时间较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一次性购买,一次性购买的金额较大,购买时都有明确的后期售后,并开具发票,其消费主体都是高端群体,润滑油行业的产品属于消费品中工业快速消费品,使用时间较短,一般为周期性消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属重复性消费,单次消费金额较少,如果长期累计金额也不小,但消费者一般在购买润滑油的时候,索取发票或开具发票的几率较低,除非是企业用户,其消费群体的学历较低。
如果遭遇品牌危机,消费者退货的额度有限,涉及维权的群体规模可能要小于达芬奇,但是润滑油的伪企,如果遭遇退货更应摆正态度。达芬奇公关的失败,已经是一个鲜活的教材。但企业不可侥幸,可以逃避消费者的维权,没有找你,是你的幸运。
3. 销售模式
两个行业大都采用的是经销商分销和直营单店的模式,在市场出现的形式都是实体店面或库房,有些集中于固定的行业市场,有些较为分散。达芬奇遭遇事件,其经销商面临的投诉、索赔、退货包括现有库存压力较大。而润滑油行业的经销商遭遇事件,有些可能坚持销售给未知情的消费者,或改换包装、或变散装油销售,但如果遭遇查封,两者应该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