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合理的牵引方法 牵引故障车辆有3种方法,即软牵引、硬牵引和爬装法。软牵引是以钢索、铁链或粗绳为连接工具,一般长度为5~7m,适用于牵引转向、制动和灯光装置正常的故障车辆;硬牵引可用直径75~100mm、长度不超过3m的金属管作为连接杆,适用于牵引转向和灯光装置正常的故障车辆;爬装法是把故障车的前桥固定在牵引车的车厢内(用绳索或铁丝捆绑,并在两前轮的前后分别塞上垫块,以防前后窜动),让两后轮着地,此种方法用于在硬路面上牵引转向装置发生了故障的车辆。在具体选用时,应根据故障车的故障部位、程度及对牵引安全的影响和当时的客观条件合理选用,以保证行车安全。在选择注意牵引车时,注意牵引车的宽度应不小于故障车的宽度;起重车、轮式专用机械车不准牵引车辆;两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不准牵引车辆或被其他车辆牵引。
(2)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在实施牵引前,必须了解掌握故障车的具体情况,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其在被牵引时对有关机件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最坏后果,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必要的技术措施,以防牵引时进一步损坏车辆,造成机械事故。如变速器发生同时挂进两个挡位等乱挡故障,牵引时就必须拆掉传动轴或半轴,且不能启动发动机,以使变速器齿轮处于静止状态,否则,盲目牵引,势必造成变速器齿轮打环、变速器壳开裂等机械事故。再如后桥内减速器或差速器发生故障,必须在拆掉两半轴后再行牵引,以保证减速器和差速器在牵引时不发生运动,避免招致更大损害。
牵引前还应对牵引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例如,牵引用的软索或金属管应坚固,连接应可靠;牵引连接工具应有明显的标志,白天可用有色布条表示,夜间打开前车的尾灯和后车的近光灯或示宽灯标示,以防行人和自行车横穿公路时发生事故;采用爬装法时,要考虑被牵引车的前桥在牵引车车厢的位置是否合适,若过于靠前,被牵引车底盘的关键部位易被压坏,若过于靠后,会使牵引车转向过轻,影响其操作稳定性;还应利用灯光、喇叭及其他方法统一牵引时通信联络信号,以加强牵引途中前后车的联系,保持密切配合。
(3)实施正确的牵引驾驶 牵引驾驶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单车驾驶,车辆的制动性能、加速性能、爬坡能力、转弯半径等使用技术性能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如果驾驶操作不当,往往造成事故,因此必须针对其特点掌握驾驶规律,实施正确的牵引驾驶,以确保安全。牵引时,前后两车必须由正式驾驶员操作,不准载入和拖挂。采用爬装法时,后车驾驶室内不准坐人,以防意外。采用软牵引时,牵引车起步后应缓慢行进,待软索拉直后再逐步加油,以使被牵引车平稳起步;行驶中速度要尽量保持均匀,使软索拉直,避免忽快忽慢,否则会使软索时松时紧,容易被拉断或卷入车轮下。行车中,前后两车都要打开危险报警灯,驾驶员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对前方的道路交通情况要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提前采取措施处理,使用制动要均匀,不能过猛,应尽量少用制动,尤其要避免使用紧急制动,在冰雪、泥泞等路面上更是如此,以免造成两车相撞或损坏牵引装置。
转弯时应提前减速,并避免使用制动和急转弯,采用硬牵引和爬装法转弯时应充分考虑到前后车的内轮差,尽量加大转弯半径,防止后车掉沟或碰撞障碍物。通过障碍物时要提前转动方向盘,避免在障碍物前急打方向。会车时要选择适当地点,会车前要降低车速,行驶中原则上不准超车。
上坡时,对短而缓的坡道可以加速通过,对长而陡的坡道应提前换入合适的挡位,加油一气通过,避免中途换挡造成动力损失使发动机熄火停车或后溜。在冰雪、泥泞等湿滑坡道上,为防止侧滑,更应禁止在坡道上换挡。
牵引途中要严格控制行车速度,一般不超过20km/h。遇到下坡或冰雪、泥泞等湿滑路面,后车应利用发动机制动(将变速杆挂入低速挡)或使用制动器控制车速。但应注意,对于发动机内部的某些故障,如拉缸、烧瓦抱轴、活塞脱顶、发动机异响、正时齿轮打坏、机油泵不工作、润滑油路阻塞等,绝对不可采取挂低速挡利用发动机制动的方法控制车速,否则将造成更严重的机械故障。遇此清况时故障车应当挂空挡,下坡或在湿滑路面上行驶时可适当拉紧手制动或将车轮制动蹄间隙适当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