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红外热像检测技术普测、精测区别与联系的基拙上,制定了红外热像检测实施策略和相应的检测报告管理方式,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效果分析,证明了普测与精测实施策略的可行性。
0 引言
在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检测人员相对紧缺的前提下,如何多快好省地应用红外检测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DL 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中对普测的定义是“利用红外热像仪对电气设备进行大面积检测”,对精测的定义是“检测电压致热型和电流致热型设备内部缺陷,以便对设备的故障进行精确判断”。由于该导则缺乏对普测和精测区别与联系的阐述,因此难以直接形成明确的工作思路,造成工作量增加,同时易遗漏设备隐患。
1 红外热像普测与精测实施策略
1.1普测实施策略
普测以阴天、多云天气为宜,以夜间为佳,可避免阳光或灯光直射、反射进入仪器镜头。普测主要利用红外热像仪对电气设备进行大面积检测,按现场设备的布局特点,提前规划设备检测路线图,一般按“S”路线进行检测。从较远距离、多个方位对被测设备逐一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并不记录所有的检测点,仅在发现异常后,针对性地近距离对异常部位和重点被检设备进行准确检测。普测更加注重“面”的概念,检测时全站设备检测无遗漏,横向检测同一间隔设备,纵向检测相同类型设备,注重红外检测数据差异化比较。
1.2精测实施策略
精测的检测时间为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2h后,此时段被检设备周围具有均衡的背景辐射,可避开附近的热辐射源和强电磁场的干扰。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红外热像仪尽可能地靠近被测设备,根据设备运行特点采取检测仪器的三相或同类设备位于同一视场,以便对温差和热像图进行比较。
精测采用设备定点检测,对于可能存在的电流致热型的设备,尽量将同一设备的三相放人一张检测图谱中,并标记不同相的同一检测位置(如接头处);对于可能存在的电压致热型的设备,除了满足上述要求外,还需标记单相设备不同位置的温度,以便发现制造工艺、缺油等造成的单相设备缺陷。
2 普测与精测应用分析
2.1接地线连接金具发热案例
在普测过程中发现地线耐张线夹与变电站架构连接处最高温度达287. 55℃,此为电流致热型缺陷。由于检测位置较远,被检测设备较小,因此地面人员无法清晰观察到缺陷部位。在靠近缺陷位置,打开连接金具后,可观察到金具U型环螺栓磨损严重。
分析认为,运行线路电流产生的磁场在架空地线线路上产生感应电压,感应电压又产生感应电流并通过架空地线和架构流入大地。由于该线路地线耐张线夹缺少接地引流线,因此感应电流直接通过地线耐张线夹与变电站架构的连接金具流人大地。而此通道电阻值随着金具锈蚀已增大,同时在微风震动、电腐蚀、雷击等的综合作用下,金具磨损后,其间的接触电阻进一步加大,从而引起连接金具的发热。
2.2电缆终端发热案例
在精测过程中发现某站#2主变35kV侧进线电缆终端存在明显的发热情况且放电痕迹清晰,B相不同部位最大温差达到24. 9℃,属于危急缺陷。经分析认为,此次故障是因内部表面杂质、灰尘等导致设备长期运行后出现内部放电的情况。
普测扩展了带电检测覆盖的设备范围,精测更易发现处于隐患发展初期的设备,两者结合既可实现设备的无遗漏检测,又可掌握异常设备缺陷的发展趋势。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知,在未对精测和普测开展方式加以区分的情况下,地线耐张线夹与变电站架构连接处若按精测方式开展检测,则难以纳人设备检测点进行提前规划,而电缆终端等电压型缺陷若按普测方式开展,则难以细致检测,这最终都有可能因发现不及时而导致严重甚至危急缺陷。
3 普测与精测报告管理方式
精测需对每个检测设备编制检测报告,包含正常的设备和存在缺陷的设备。普测采取对设备大面积、无遗漏的检测实施策略,因此无法像精测一样对每个检测设备编制检测报告。根据Q/GDW 1168-2013《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的要求,普测周期是1个月,精测周期是半年,编制设备报告时间远大于现场检测时间。鉴于精测、普测的实施策略和检测频次的不同,检测报告可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在保存原始图谱的基础上,精测编制所有被检设备的精测报告和缺陷报告,而普测仅编制缺陷报告。
4 结束语
普测和精测明确区分检测开展方式后,既可覆盖精测易遗漏设备,扩展被检设备的覆盖范围,又可完成相对精细和复杂的检测,发现缺陷特征不明显设备;同时普测和精测的实施策略和报告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使普测减少2/3以上的检测时间,精测减少1/3以上的检测时间,从而解决红外热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设备大幅增加和结构性缺员间的矛盾。经过近3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将两种检测运用得当,才能使红外热像技术在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