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视频解压过程 从DSP送来的按帧格式串行输入的EFM数据流首先进入CD ROM解码器,转换成并行(8位)输出,并送到SRAM中暂存。暂存器的输入节奏为EFM帧频(4.328MHz÷558=7.35 kHz),每帧24个字节192位,当积累到98帧后,为一个扇区共2352字节。此时MPEG—1解码板的解压芯片中的CPU产生一个中断信号,并将此扇区数据的头几个数据标头码读出,以判定该扇区上的资料是图像还是声音,并根椐扇区头的信号即标头所指示的资料性质,分别存于4MbitDRAM缓冲器的伴音区域图像数据存储区域进行暂行,这就是对数据捆包的识别。继而在CPU控制下,对存入缓冲区的资料进行图像或声音的解压缩运算处理。 图像信号:先将此扇区为单位的图像数据从缓存器取出,根据标志的判定该帧图像的性质。由于MPEG - 1图像压缩技术是将图像根据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传送,对于主要传送的帧称为内码画面即Ι画面,这种画面用较多的码位来传送,每幅图像达19000字节,它代表了图像的主体和背景的主要内容;对于较次要的图像,例如主要背景之上的可移动主体,用稍少一些的数据来传送,称为预测码画面即P画面,P画面每幅10000字节;对于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只需要传送与Ι画面和P画面不同的主体移动的位移矢量,这种画面称为双向预测码画面即B画面,它以平均每幅2875字节传送,只代表主体移动的方向和速度。 CPU根据图像Ι、P、B 种类,先对Ι图像进行解码,即进行编码的逆运算,把编码过程中由于离散余弦变换(DCT)去掉的成份恢复,成为一幅较完整的图像存储备用。利用B 图像传送的运动矢量和Ι、P图像主体和背景的数据内容,进行双向预测插补运算,得出在Ι画面与P画面之间的2~3幅不同的B画面,存储在4Mbit的缓冲存储器中。由于插补时,各幅B画面中所含的Ι画面成分与P画面成分的比例不同,Ι的成分由多渐少,而P的成分由少逐渐增多,困而得出的各个B画面,即形成由Ι到P逐步接近的一串连续画面,基本上与录制时的连续图像相近,这样就达到压缩图像的恢复(解压缩)。 经解压缩后的各幅图像,分别播放顺序(不同于原来传送的顺序)存储于缓冲区中,在解压芯片的CPU的控制下以电视标准的帧频再按播放顺序逐幅读出,送到三路DAC中,进行数模转换而得到代表彩色图像的R、G、B三基色视频信号,再经制式编码器编为PAL制或NTSC制的彩色全电视信号,即可从Video口输出。解码时所需要的各类时序脉冲,如帧、行同步脉冲,消隐脉冲等均由CPU控制相应的辅助电路产生。 DSP输出的音频信号也经过同样的过程,即分类存储、解压缩,按序从缓存器中读出,D/A转换,分声道输出,成为立体声伴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