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技术
探讨汽车轮胎检修技术方法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2-04-22 05:14:48

当轮胎在行驶过程中被尖锐物件刺穿后,轮胎内空气泄漏,以至汽车不能正常行驶。此时应当立即停车,并进行轮胎的修补。

1. 车轮总成的拆卸

( 1) 停稳车辆,用三角木塞紧各车轮。

( 2) 取下车轮上的装饰罩,弄清汽车左、右侧车轮与轮毂连接螺栓的螺旋方向,使用车轮螺母拆装机或用套筒扳手初步拧松各连接螺母。用千斤顶顶住车轴,使被拆车轮稍离地面。拧下车轮与轮毂连接的全部螺母,取下垫圈,并摆放整齐。边向外拉边左右晃动车轮,从车轴上取下车轮总成。

 

( 3) 把车轮平放在地上,轮辋的可拆轮缘一端向上; 用专用轮胎气门芯扳手,拧出气门芯放气。放气结束时,用脚踏一下轮胎,使轮胎的胎圈座与轮辋轮缘脱开。用两个撬杆从锁圈的开口处把锁圈的一端撬开,并使之脱离轮辋锁圈槽沟。依次逐渐把锁圈撬出,拿出挡圈,分离轮胎和轮幅及轮辋各件。

 

2. 轮胎的检查

轮胎磨损过甚,除容易爆破外,还会使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变坏。汽车在雨中高速行驶时,由于不能全部把水从胎下排出,轮胎将在胎面与路面之间形成的水膜上滑动,致使汽车失控。花纹越浅,水滑的倾向越严重。所以要定期检查轮胎花纹深度。现代轿车外胎都标有磨损标志,如有的轮胎用“▲”标志。标志在花纹沟 1. 6 mm 的胎基处,用它来指示轮胎的磨损界限。轮胎磨损到该界限表明花纹沟深只剩1. 6 mm,已失去排水能力,制动效果和转向性能都显著恶化,应更换轮胎; 载重汽车轮胎胎冠上的花纹磨剩 2 ~3 mm 时,应停止使用,进行翻新。内胎可通过适量充气并置于水中,如有气泡冒出则为漏气处,应修补或更换; 气门嘴内外螺纹应完好无损,不得滑丝和漏气; 衬带有损坏应更换; 轮辋出现挠曲、压伤、焊缝处开裂和锈蚀严重等均应更换。

 

3. 外胎的修补方法

在车辆维护中,若发现轮胎有 25 mm 以内的刺孔,可用胎塞补洞法,使修补后的外胎再延长一定里程的使用寿命。轮胎补洞塞是一个蘑菇形状的硫化橡胶塞。垫部呈圆角方形或圆形; 所用工具为引塞空心锥,由锥尖和锥杆两部分组成,锥尖与锥杆滑动连接,锥杆空心形状与补洞塞部相同。修补刺孔时,先将补洞塞垫到贴合面、塞的外表面和刺孔内侧周围打毛,涂胶晾干,用相应的空心锥,连上锥尖,沿刺孔刺透后去掉锥尖,将补洞塞部插入空心锥杆部,拨出空心锥,补洞塞即附着洞内,最后削去多余塞部,剌孔即被修复,运行中胶浆自行硫化。电热硫化烘补外胎工艺: 首先涂胶浆,然后堵生胶及压实。最后采用电热硫化烘补。

 

4. 内胎的修补方法

一般而言,内气胎的补胎方法依据轮胎受损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种: 冷补( 内补或粘贴补) 、热补和胶条法。

( 1) 冷补是将受伤轮胎从轮辋上卸下,找到创口并将创口处的异物清理后,在轮胎内层贴上专用的补胎橡胶,从而完成补漏。需要专用的扒胎机及补胎橡胶才能完成。

 

冷补的优点是可以对较大的创口进行修补,缺点是不够耐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浸或车辆高速行驶之后,修补处很可能再次出现漏气现象。

 

( 2) 热补是较为彻底的补胎措施。热补同样要将轮胎从轮辋上卸下,将破口处锉粗糙,剪一块与破口相适应的内胎面同样锉粗糙后填上。在锉粗糙的破口处涂上生胶水,待胶水风干后,剪一块面积比破口略大的生胶,用汽油将表面擦拭干净后贴附在已风干的破口上。生胶的厚度以 2 ~ 3 mm 为最好,过厚时,可在火上烘烤拉薄。加温至 140 ℃,保温 10 ~20 min 使生胶硫化。加温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是用铁板或旧活塞。将沙口袋垫在内胎的下面,上面放上一只旧的活塞并用千斤顶顶紧,其压力不能过大,过大会使补片减薄。然后在活塞内加入 50 ~60 mL汽油,并将其点燃。用铁板加温时,即用一块厚 20 ~30 mm 的铁板,烧热至 140 ℃后放在生胶上同样也用千斤顶顶紧。待铁板或活塞冷却后,取下内胎打气,放在水盆中看是否漏气,无水泡则为修补良好。

 

热补的优点是非常耐用,基本不用担心创口处会重复漏气。缺点是施工时的技术要求较高,因为一旦烘烤的火候控制不好,很可能会将轮胎烤焦,严重的还会产生变形。

 

( 3) 胶条法。不用卸胎,在轮胎破裂处钻孔,直接塞入胶条。这种方式很不安全,因为钻孔会破坏轮胎内部的帘子布、钢丝层,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破裂会扩大,胶条也会老化,因此只能应急使用。

关键词:轮胎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5,294.92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