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想问你一下故障码产生的机理,比如说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故障码是曲轴信号与凸轮轴位置信号对比之后产生的。我希望你能全面地给我讲解其它比较重要的传感器故障码是怎样产生的。
答:故障码产生的机理是由于全球空气质量的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使汽车出现燃烧不好的故障时,可以提示驾驶员,并且以特定的方式显示故障码,以便于维修,防止污染环境。1985年美国加州资源局开始制定法规,要求在加州销售的车辆必须装备OBD系统,这就是第一代随车ECU诊断系统(OBD-I)。OBD-I具有以下特点:(1)仪表板带有“故障警示灯”以提醒驾驶员注意车辆的某个系统(通常是与排气控制相关的系统)已发生故障。 (2)系统具有记录及传输相关排气控制系统故障码的功能。
1988年OBD-I全面实施。当初美国加州大气资源局制定OBD-I的用意是减少车辆废气排放,以及简化维修流程。但由于OBD-I的规定不够严谨,它遗漏了催化转化器的效率监测以及燃油蒸汽回收系统的泄漏监测,再加上OBD-I的监测线路敏感度不高,等到发觉车辆有故障再进厂维修时,事实上已排放了大量废气。OBD-I除了无法有效地控制废气排放外,它还引发另一种重要问题:随着各汽车制造厂各自发展自己的诊断系统、检测流程、特殊工具等,数据传输不再是统一的标准格式,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诊断和排除方法,这使得非原厂技师的维修工作变得十分复杂。眼见OBD-I距离当时制定的目标越来越远,加州大气资源局遂开始着手发展第二代随车ECU诊断系统(OBD-Ⅱ)。OBD-Ⅱ于1993年启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为此制定了一套标准规范,并经美国环保局、美国加州大气资源局认证通过。这一标准要求各汽车制造厂提供统一的诊断模式,可通过统一的诊断座及一台仪器即可对各车种进行诊断检测。统一各车种诊断座为16端子,并安装在驾驶室仪表板下方。
具体的故障码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电脑带监测器具自检监测功能,在OBD-II系统中,延迟监测运行的因素可分为3类,测试方式有3种,监测内容有8项。
在OBD-II系统中,延迟监测的因素有三类:(1)次要延迟测试。监测系统在某些主要测试项目尚未通过前,会暂时不执行次要的测试项目。(2)冲突延迟测试。当两个测试项目使用到相同的电路或元件时,监测系统会在每项测试结束后才进行其它的测试,以免冲突。(3)优先权延迟测试。每一项废气控制系统的测试,都有优先权代码,优先权越高的项目越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