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变速器壳体内壁径向尺寸计算
飞轮尺寸变动后,对变速器壳体尺寸重新计算。
壳体内壁径向尺寸=飞轮包络+安全间隙+拔模=146+3.5+1.5=151 mm。
2.2.3变速器与发动机安装端面孔位尺寸
1)从变速器侧安装螺栓变速器壳体端面安装孔中心到曲轴中心线径向尺寸=146(飞轮包络)十3.5(安全间隙)+1.5(拔模)+5(壳体壁厚)+10(安装空间)=166 mm
2)从发动机侧安装螺栓发动机缸体上启动机安装孔中心到曲轴中心线最小距离=146飞轮包络)+3.5(安全间隙)+1.5(拔模)+5(壳体壁厚)+5(螺纹壁厚)=161 mm。
校核缸体上孔位尺寸结果见表3,孔位2和4不满足。
将孔位2和4尺寸调整为161 mm,检查发动机缸体可以满足。通过三维模型检查启动机与离合器最小间隙4.5 mm,离合器与变速器壳体最小间隙6 mm,满足动态间隙要求。间隙位置见图6。
2.2.4启动机的姿态设计
为保证整体布置的紧凑性,对启动机绕发动机曲轴中心线的角度和启动机电磁离合器的角度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启动机的最小离地高度和安装工具的操作空间。如图7所示。
方案2彻底规避了方案1的缺点,适用于新开发的车型或动力总成。
3 结论
本文针对某一传统动力总成启动机的2种布置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案1是量产车型的成熟方案,考虑成本问题在已经量产车型上优化后继续采用,在本文所讨论的换代升级车型上采用方案2。理论上还有一种将启动机布置在发动机进气侧的方案,计算过程与方案1相似,实际分析发现发动机缸体处没有足够空间,不再赘述。
2种方案
的对比如表4所示。方案1对启动机和离合器的选型没有约束,动力总成开发中优先考虑,但要解决热害和维修方便性问题。方案2对周边部件选型有约束,变型变动产品开发可以选用。可见启动机的布置对缸体与变速器的配合、飞轮的设计、离合器的设计影响较大。另外,本文是基于现有方案的优化,前提是保证离合器轴向安装尺寸和行程不变,如果考虑轴向尺寸变化,由于变速器壳体有拔模角度,端面的径向尺寸与轴向尺寸的需相互校核计算。
2.2.2变速器壳体内壁径向尺寸计算
飞轮尺寸变动后,对变速器壳体尺寸重新计算。
壳体内壁径向尺寸=飞轮包络+安全间隙+拔模=146+3.5+1.5=151 mm。
2.2.3变速器与发动机安装端面孔位尺寸
1)从变速器侧安装螺栓变速器壳体端面安装孔中心到曲轴中心线径向尺寸=146(飞轮包络)+3.5(安全间隙)+1.5(拔模)+5(壳体壁厚)+10(安装空间)=166 mm
2)从发动机侧安装螺栓发动机缸体上启动机安装孔中心到曲轴中心线最小距离=146飞轮包络)+3.5(安全间隙)+1.5(拔模)+5(壳体壁厚)+5(螺纹壁厚)=161 mm。
校核缸体上孔位尺寸结果见表3,孔位2和4不满足。
将孔位2和4尺寸调整为161 mm,检查发动机缸体可以满足。通过三维模型检查启动机与离合器最小间隙4.5 mm,离合器与变速器壳体最小间隙6 mm,满足动态间隙要求。间隙位置见图6。
2.2.4启动机的姿态设计
为保证整体布置的紧凑性,对启动机绕发动机曲轴中心线的角度和启动机电磁离合器的角度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启动机的最小离地高度和安装工具的操作空间。如图7所示。
方案2彻底规避了方案1的缺点,适用于新开发的车型或动力总成。
3 结论
本文针对某一传统动力总成启动机的2种布置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案1是量产车型的成熟方案,考虑成本问题在已经量产车型上优化后继续采用,在本文所讨论的换代升级车型上采用方案2。理论上还有一种将启动机布置在发动机进气侧的方案,计算过程与方案1相似,实际分析发现发动机缸体处没有足够空间,不再赘述。
2种方案的对比如表4所示。方案1对启动机和离合器的选型没有约束,动力总成开发中优先考虑,但要解决热害和维修方便性问题。方案2对周边部件选型有约束,变型变动产品开发可以选用。可见启动机的布置对缸体与变速器的配合、飞轮的设计、离合器的设计影响较大。另外,本文是基于现有方案的优化,前提是保证离合器轴向安装尺寸和行程不变,如果考虑轴向尺寸变化,由于变速器壳体有拔模角度,端面的径向尺寸与轴向尺寸的需相互校核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