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作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仓库布局越来越受重视。在新市场条件下,仓储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商品的存储,更肩负着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服务效益重任。目前,仓库的基本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合并与拼装、分类、加工、堆存、逆向物流5个方面;其基本的服务效益主要体现在现场储备、全线存储、生产支持以及市场经营4个方面。如何更好的实现仓库整体的经济效益与服务效益的提升,这就需要在仓库内设置相应的功能区。
如果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对这些功能区进行统筹规划,既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仓库的存储与作业能力,又能降低各项仓储作业成本,同时还可以实现仓库内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有效、经济安排。做到这些就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仓库的运作效率及效益,降低仓库的作业成本和建设成本。
如今在运用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时,基本都离不开设施布置模型的建立。 SLP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充分考虑了各个作业单位的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把相关的因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一、仓库功能区的划分
仓库能否实现合理布置取决于仓库功能区的划分,仓库功能区的划分则依赖于仓库的基本作业流程。一般将仓库的平面区域划分为3个区域,即生产作业区、辅助作业区和行政作业区。依据各个仓库功能及要求的不同,各个区域的功能区个数适当的可以减少或者增加,一般来说,主要有进货区、仓储区、流通加工区、理货区、出货区、逆向物流作业区、辅助作业区、行政生活区。
二、汽车零部件仓库案例分析
F公司是长春市的1家合资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为长春市各个整车厂提供饰件,拟建1个新的仓库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汽车零部件种类较多、出入库频繁,采用传统的SLP方法对该仓库进行初始的布置,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
对仓库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将仓库分为10个功能区,根据仓库P-4分析以及对未来物流量的预测,可以得到仓库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物流量从至表,如表1所示。
结合仓库各个功能区实际面积,得到初始的仓库布置方案(如图2所示)。
在传统的SLP方法中,物流关系主要是通过设施内的物流分析来确定的。对于仓库来说,仓库内部的物流分析主要是分析仓库内存储物品的移动,包括物品在功能区间的移动顺序及移动量。所以,本案例将物品在各个功能区间的搬运数量或者物流强度作为影响仓库内部功能区布局中物流关系的载体,结合非物流关系来研究仓库功能区的布局。
所谓的非物流关系通常是指仓库内部功能区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包括流程的连续性、生产管理人员工作方便性、工作设备和订单的相似性、存储物品性质的相似性或者行政事务等方面的联系性,尽管这些关系很难用量的关系来阐述,但是它体现了仓库管理与服务的方便性。
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可以得到仓库内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如图3所示。
该方案显示出了仓库内部功能区位置间的相对关系以及相应面积的大小,实际方案则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情况,考虑仓库出入口的布置与仓库内通道的设计进行规划,最后进行布置实施。
将传统SLP方法得到的布局方案与最终的布局方案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对于存储区而言,IP存储区、DP存储区、FC存储区以及逆向物流区较初始的布置方案来说,它们之间的布局关系更加紧密。尽管这些存储区域之间的物流量可能并不存在,但是由于这些存储物品的存储环境的相似性,以及对其进行保管,管理,盘点条件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更紧密的布局,可以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以及工作人员的作业效率。将设备区及生活区与初始布置方案对比,发现它们的外围环绕着入货区、出货区、理货区、包装区,这些对设备及人员利用较为频繁的区域,将极大地减少人员及设备的移动距离,提高仓库内的搬运效率,及设备的利用率。
三、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显示,在进行仓库布局时,除了分析仓库内存储物品的移动,包括物品在功能区间的移动顺序及移动量,还应充分结合非物流关系来优化仓库功能区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