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人耳目一新。
在笔者看来,不光产品和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每一份工作,每一个人,都需要多一点踏实专注的“匠气”。作为一名入行20年的汽修技师,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谈谈对汽修行业“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正从事或即将从事该行业的年轻人探讨一个汽修行业ark需解答的问题: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汽修工匠。
首先,要有对车的热爱和敬畏
回首一步步走来的这些年,从最初跟在师傅身后的小学徒到如今自己经营多家汽修店,最大的助力就是我对车、对汽修行业的敬畏。
印象中,小时候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坐在舅舅开的拖拉机上,当时闻着柴油燃烧散发出来的味道,觉得特别好闻。那是我对汽车最初的喜欢,这种喜欢虽然借懂,却如一颗种子埋在了心里,成为我进入山东交通学院、选择汽修专业并一门心思扑在学习和研究汽修上的原因之一。我喜欢车就好比因喜欢一个人身上的味道而喜欢一个人,直到今天我仍然对汽车尾气的味道情有独钟。
光喜欢是不够的,真正的汽修人还需要懂得敬畏,对车上每一个零部件的敬畏。修车的过程是“治病”的过程,是人与车的沟通,医生要有医德,要有对生命的尊敬,修车亦如此。朱军老师早在2000年就在汽修行业提出了汽车医生的概念。记得在北京百得利跟师傅修奔驰140的时候,一次换气缸盖垫,我蹲到了水箱框架上,胡建军老师发现后,一脚就把我踢了下来:你这样修车是修不出成绩的!我当时不理解,后来慢慢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修理工,首先要有对车最起码的“尊敬”。
对于年轻人,我想说的是,选择专业很重要,如果没有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敬畏,荒废的不仅是3、4年的大学时光,还关系到自己未来人生定位及发展方向。做什么事情,唯有热爱,才是最持久、最忠诚的“发动机”。
其次,要尊师重道、明礼求学
尊师重道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各行各业都有敬拜自己行业祖师爷的传统,在当今的汽修行业更要如此。记得有一次去听阐有波老师的课,他讲到,作为一个手艺人,想快速地从师傅那学到技术,首先得尊重师傅。他讲了他在原汽修六厂学习维修进口雷诺时的一个例子:当时的工程师是个外国人,对中国的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都很不习惯。他就把外籍工程师请到自己家里,和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吃住,给予充分的关照和敬重。几年后,这个工程师回国时,已经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阐有波老师。
试想,如果当初阐有波老师不把外籍工程师当回事,不要说学到对方全部的技术,我想仅仅是语言上的沟通都未必能畅通吧。当然,这里面更存在着一种主动“偷艺”的方法和精神。
我能走到现在,特别感谢我的第一个老板。记得有一次我去老板家串门,他对我说:“你来跟我沟通是好的,但你最应该去看的是你的班组师傅,他才是手把手教你的人。”这句话,影响到了我日后的整个学艺路,敦促我从离自己最近的师傅身上学到了不同的技能和手艺。
现在,跟厂里的老师傅们聊天,经常会听他们说起年轻的学徒。其实真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忧,而是现在的90后孩子们不懂得最起码的“尊重”怎么去做:下班点到了,师傅还在忙活着,他们却按时下班走人了;上班的时候,师傅打扫卫生,他们却姗姗来迟;师傅纠正他们的问题,他们却觉得师傅小题大做……这样的学徒,凭什么让师傅心甘情愿地把手艺传出去呢?
所以,请在行业里找到当下的榜样,在现实的工作单位找到当下的师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给予师傅应有的尊重,虚心学习。一门好的手艺,真的不是上几年专业课、参加几次行业培训就能学到的。
再次,要有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
自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自己约束自己”,也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在北京百得利修车时,更换奥迪6缸发动机的正时皮带,前面水箱框架需要往前移,要用专用工具把水箱框架固定住,我们习惯性地直接把螺丝刀插在孔里。这时,外籍技师们就在边上一个劲地提醒我们要用专用工具。起初我们觉得外籍技师太呆板、死脑筋,后来吃了很多次亏才发现,正如他们所说,这种直接插在孔里的做法不够精准,容易出现固定不牢、移位等问题,甚至可能撞破水箱散热器,省1分钟却要拿10分钟来换回。
自律的反面是随意,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正如中国语言中的高频词汇—差不多,显示了一种负面的不求精确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也是在北京修车时,一辆全新的奥迪A8 6.0轿车出现水温高的故障,有经验的师傅提出采用“经验排除法”维修,外籍技师则坚持根据故障现象用诊断仪一步步检测、引导、精准维修。结果是,经验法的“三板斧”我们都用过后,发动机水温依然很高。然而外籍技师用诊断仪严格按照检测程序引导走,虽然检测耗时较长,但能精准发力,修复快速。咱们行业有句话二别人修过的车是最难修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分依赖自己的经验,被我们忽视的盲区和操作中遗留的一个个小问题,可能会把很小的故障修成“疑难杂症”。
对于初入行的年轻人,除了这种在“标准”和“精确”上的自律,更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日常言行。比如,你自己要干干净净的,修出来的车才会给别人规整利索的感觉;你是认认真真上班,还是心心念念地想着谁发朋友圈了,谁又给我发信息了。一个连自己的基础言行都不能有效管理的人,真的很难让人相信他会遵守那些看似繁琐、多余的步骤、标准和制度,更难以让人相信他的专业性。重心长地说:“好孩子,你可能3年之后不如你同学,5年之后还是不如你同学,但如果你坚持下来,10年后你肯定是你同学中最
好的。”如今老师的话早已成为现实。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定律—,万小时定律。该定律的核心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1万小时,基本上都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其关键在于,1万小时是最低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 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 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万小时—10年,每天全身心3!J、时!
如果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了,却仍然不成功,请想想你自己是否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了。在纪录片《寿司之神》中,在小野二郎家店里做学徒,首先必须学会用手拧毛巾,毛巾很烫,到了顾客手里展开时依然有滚烫的手感。如果学徒没学会拧毛巾,就不能碰鱼,然后要学会用刀和料理鱼,10年之后,才有资格煎蛋,才能成为一名“职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太浮躁、太功利、太以眼前结果为重。在拔苗助长寻求快速成功的路上,丢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忽略了对自身扎实基本功的培养。就拿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洗车来说,也是对汽修工的一种锻炼,锻炼你对车的认识,锻炼你的眼睛穿透能力。没有对车的足够亲密接触了解,你是不能真正走进汽车的神秘内心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