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机械工程 > 农机技术
水稻插秧机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整体设计
来源:农机使用与维修  作者:佚名  2017-02-08 09:27:43

    摘要:本文借助文献综述方式详实掌握国内国外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及相关机具,同时结合我省的农艺要求,设计了水稻插秧机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本文详细介绍了其设计理念及工作原理。设计完成了水稻插秧机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和关键部件。

    0 引言
    目前水稻已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水稻合理施用肥料及提高肥料利用率是节省成本、增加水稻产量、节本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水稻种植过程存在一个通性:肥料施用过多、秧苗吸肥率极低,这样不但浪费肥料而且还污染环境。水稻整个种植流程的施肥量很大比例还使用人工或者是机械抛洒方式,一是将肥料在旋耕土地前抛洒于地面上,通过旋耕土地时把肥料搅拌于土壤中;二是将肥料在打浆前抛洒于水田泥土中。无论哪种方式用肥都很多,而且田间肥料均匀度是无法控制的,这样秧苗吸收养分不均,会造成水稻高矮、长势、结穗等有很大差异,直接关乎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更恶劣影响是:肥料融化于水田泥土中,在种植时伴随灌水、排水过程,被肥料污染的水流入江河及地下,极大污染人民的生活水源。所以,提高水稻肥料的利用率早已是水稻种植中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之一。

    1 整体及部装结构方案设计
    为了实现水田插秧、侧深施肥联合作业的目标,该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是配装在目前市场拥有的拖板式插秧机(如延吉935-B型插秧机)上,使该组合机一次作业可完成水田施肥开沟;侧深施肥装置可将肥料侧深施人深4~5 cm、距秧苗侧向4~5 cm的泥土中,同时在拖式船板的作用下泥土闭合;插秧等功能。
    (1)装置机体。该装置由肥箱部件、传动机构部件、螺旋搅龙排肥部件、施肥管部件、开沟器部件等组成。强制排肥部件采用动力驱动螺旋搅龙,施肥管与开沟器通过插秧机船板连接,开沟器可在水田泥土中开出4~5 cm深的沟,螺旋搅龙推动颗粒肥料排人已开沟的泥土中,在拖式船板作用下将施人肥料的泥沟闭合,完成把肥料精施在秧苗的预定侧、深位置。
    (2)联接方式。侧深施肥装置与插秧机机体采用螺栓紧固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拆装组合。
    (3)动力来源。侧深施肥装置与插秧机机体插秧部件为同一动力源,这样不但传动可靠而且可以保证施肥与插秧同步。
     该机具有施肥开沟、侧深施肥、覆泥、插秧等功能,其中侧深施肥装置由肥箱部件、传动机构部件、螺旋搅龙排肥部件、开沟器部件等组成。可依据实际作业需求,方便快捷调整螺旋搅龙排肥部件。该机作业工艺顺序如图1。

    2 整体结构设计
    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机由插秧机动力主体、动力输入部件、肥箱部件、传动机构部件、螺旋搅龙排肥部件、施肥管部件及开沟器等零部件组成,可实现水田施肥开沟、侧深施肥、覆泥、插秧等功能。水稻插秧机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机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该机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插秧机作业时,发动机的动力通过过渡动力部件(15)同时传递给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及插秧机构(10),保证插秧与侧深施肥同步。施肥管(12)与开沟器(14)通过插秧机船板连接,开沟器可在水田泥土中开出4~5 cm深的沟,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的排肥部件与施肥管(12)一起将肥料排人已开沟的土中,在拖式船板作用下将施入肥料的泥沟闭合,完成把肥料精施在秧苗的预定侧、深位置,然后进行插秧作业。
    3 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整体设计
    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主要由肥箱部件、传动机构部件、螺旋搅龙排肥部件、施肥管部件、开沟器部件等零部件组成,可完成水稻侧深施肥功能。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结构如图3所示。

    螺旋搅龙侧深施肥装置作业原理图3所示:作业时,插秧机发动机的动力通过过渡动力部件(2)上的过渡链轮(3)传给变速箱链轮(5);变速箱(9)变速后经变速箱尼龙齿轮(6)、调整尼龙齿轮(7)传给螺旋推运器尼龙齿轮(8)从而带动螺旋搅龙排肥部件(11)工作,进而完成施肥作业。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根据水稻侧深施肥存在的实际情况及农艺要求,设计研制水稻插秧机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装置,同时结合可以加装该装置的插秧机结构,研发水田螺旋搅龙式侧深施肥、插秧组合式作业机,拟用解决传统方式水稻插秧、施肥分开作业,最终实现水田插秧、侧深施肥联合作业。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64,541.02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