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根食作物之一,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联合收割机,能够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矛盾,给水稻种植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国产水稻收割机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国产水稻收割机推广应用效益。
水稻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我国又是主要水稻种植国和消费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联合收割机,实现水稻收获作业机械化,能够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矛盾,给水稻种植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相比我国水稻种植产量的增长速度而言,我国的水稻收割机的推广应用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中。因此,研究并解决水稻收割机的推广应用问题,势必对水稻作业水平的提高、农机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增效与农民的增收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产水稻收割机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国产机型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
日本和韩国对水稻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发的比较早,产品的性能质量都很稳定,2014年某日资品牌水稻收割机曾经被暂停农机补贴资格,但是即便没有了农机购置补贴,其销量仍然占据中国水稻收割机市场的50%。
我国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日本半喂入收割机的设计制造技术,大部分都是效仿,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独立的知识产权,与日本技术相比还相差甚远。技术不足尤为明显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切割器。目前我国半喂入收割机采用的基本都是日本原机的50 mm宽的小刀片,但并不是国内推荐的标准。现在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切割器寿命普遍较短,但是随着收割机的提速,刀片的负荷也在逐渐加大。所以我国在处理刀片的时候,应该在材料、热处理规范、自磨刃的角度、动刀和定刀间隙、铆接的工艺等方面得到加强。
(2)立式割台。立式割台可以说是半喂入收割机技术的主要核心难点之一,尤其是茎秆导向杆、导向板形状比较复杂,交接口比较多,很容易产生各种故障。如在向斜输送链传接茎秆时,速度稍快时很容易发生堵塞。这就体现出各部件的配合能力比较薄弱,可靠性不高。
(3)脱粒装置。大多数国产脱粒装置为普通滚筒脱粒,存在着脱粒不净、含杂率过高、夹带损失过大等主要问题。而像日本的久保田采用的是轴流下脱式二次清选结构,部分杂余返回到振动筛上,所以,国产脱粒装置应当在借鉴日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1.2宣传活动与网络服务有待完善
在水稻收割机实际的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于宣传力度的缺乏,很多基础性知识的普及率明显较低,有很多宣传会议的开展仅仅到乡镇就结束了,这无疑让那些偏远地区的水稻种植户难以获得学习机械运作的机会。与此同时,很多农业地区所配备的网络服务体系也明显不够完善,这也会直接造成水稻收割机在推广应用中出现诸多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着水稻收割机的深入推广。
1.3缺乏健全的技术技能
很多水稻种植户由于对水稻收割机的了解程度较低,所以在购买水稻收割机时,往往不知道买哪种型号的机器,很多水稻种植户购买机器仅从补贴多少上拿主义,更多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水稻的实际种植环境,最终造成水稻收割机的作用与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2 水稻收割机推广应用的改善措施
2.1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
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有不少水稻收割机方面的专利和技术,但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造成了专利技术的浪费,农机生产企业应该很好利用这些资源。建议可以通过合作或购买的方式,把专利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也可以把研究人员一同请到企业来任职。用本国的专利技术和人才服务于本国的生产企业,增加本国企业的制造实力,国家制造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另外,农机制造企业要去掉浮躁的心态,不能求快,要将中国传统工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用在农机研发制造过程中。目前能够与日资品牌抗衡的星光农机公司热卖的水稻收割在推向市场之前,经过无数次的改进,“星光至尊”仅研发就耗用了4年的时间,2017年量产推出的“星光至鼎”,也是从2011年就开始研发的。即便是在推向市场、批量生产之后,还在进行不断的改进。产品只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问题才会暴露出来,主动采集这些显现的问题,再次对产品进行改进,不断追求完美,把每一台产品都当成实用的“工艺品”来“雕琢”,才能打造出合格的产品。
2.2对农机作业实行燃油补贴或机收作业补贴
近儿年来,柴油价格上扬幅度越来越大,使农机作业成本越来越高。年柴油费用开支在逐年提高,而机收作业收费单价很难随之提高,其原因是随着作业机具的不断增多,伴生一些不良竞争,作业收费单价不升反而还会略有降低,所以农用燃油补贴政策要尽快完善。
2.3加强售后服务
目前,市场上高档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型号和厂家有很多。在选择推广机型时,除了考虑价格、性能等因素外,还着重考虑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保证工作。因此,生产厂家、销售单位和农机推广部门一定要在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方面下功夫,为营机户提供技术和物质保障。
2.4加强机手培训
收割机技术先进、价格昂贵,农民购机投资大,买回来后要求立即投入使用。因此,必须切实做好机手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操作、驾驶、各部位调整、定期保养、故障排除等,待操作熟练后才可作业,并在实际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窍门,力争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