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前新型农业主体采用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的一种种植方式,通过农机和农艺相融合达到生产粮食过程中耕、种、收和桔秆处理全程机械化,提高科技投入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三农问题得到充分解决,使粮食生产走向科技、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一种农田粮食生产保护方法,21世纪初,逐步形成可持续适合我国的保护性耕种方法。一是把秸秆覆盖在土地表面,防止风蚀水蚀;二是直接把秸秆翻埋在土壤里;三是秸秆离田再利用等方法。现在处于多种形式的推广普及阶段,是新型农.业主体主要推广的技术项目,是农业种植大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是走绿色农业、生态环保农业的必由之路。解决由分散经营土地向集约化经营土地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指导新型农业主体,机械化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指导农业生产所需机具怎样配套,怎样购机合理科学种植的主要依据。
农业供给侧政策,调整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库存,调整大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特别是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向多种类、杂粮类、瓜果、蔬菜、菌类、草药类全面发展。根据土壤成份确定种植种类,使土地得到休闲和轮作,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对主要粮食作物采取保护性耕作方法,使用现代化机具,集中连片耕种玉米。从整地、播种、除草、防治病虫害、中耕季秋收获到秸秆打包、秸秆还田等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单位面积贡献率,达到生态环保、绿色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能够改变土地酸化、板结、沙化、重金属超标等大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促进结构性调整意义重大。
1 保护性耕种技术在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化农业的内涵划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及相关的化肥、水利、种子、农药等农资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备运输、营销业。从现代化供给侧结构调整,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通过调整解决现在不合理种植方面,产能过剩导致了后两个领域工作不顺畅。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的玉米种植面积居高不下,产量稳中有升,减库存难度加大。2016年生产出来的玉米滞销问题更严重,玉米价格直线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推广保护性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贯彻执行中央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保护性农作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玉米播种占耕地总而积的90%以上,山区、半山区占98%以上,联产承包土地之后,基本上没有使用农家肥、有机肥,近几年使用的生物菌肥也是一少部分,使用工业化肥,传统的耕作方法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含有机腐殖质的成份,风蚀、水蚀严重、耕层变浅、土壤板结、透气性差,严重制约着粮食产量健康发展,出现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配套的机具只能适应传统的耕作方法,在春季播种之前,利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减少作业次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排播、扶土、镇压,不用清理秸秆,不用灭茬达到出全苗的要求,解决了春季干旱不保墒的问题,先进的整地播种机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 保护性耕作技术促使种植结构向良性发展
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围绕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购买农机具,大中型拖拉机、免耕播种机、土壤深松机、药剂直喷机、秸秆还田玉米收获机、秸秆打包机。测土施肥实现零增长,科技投人率和效益产出率同时提高。禁止秸秆焚烧,秸秆打包离田是合作社的首选,是解决秸秆焚烧的最好办法,逐年正在加大力度推广。
新型的农业主体,如雨后春笋孕育着勃勃生机,在广大农村兴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适合着时代的发展潮流,替代传统的耕作方法,对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将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
4 结束语
保护性耕种技术运用与推广,是农业部门和经营主体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关键。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方法的挑战和变革,以维护土壤生态为目的,把植物产的秸秆还田作肥料,就地取材经过技术处理还田土壤,深翻整地,是解决多年机具耕种过程,造成上壤压实,土壤中微生物得不到充足的空气进行理化反应而减少生成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等问题的有效措施,达到土壤泛查的目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是实施“十只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一年,真正的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标,强化分类指导,创新推动“促弱转壮,带动发展”关键措施,落实到位,零散土地集中经营,规划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耕种质量建设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措施,夯实粮食生产的根基,利用机械化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初步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