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利用老式简易充电器和废弃节能灯改制,可对电池先行放电到1V时自动转为充电,能消除电池的记忆效应;充电电流有1 OOmA、200mA、300mA三挡可调;充满电后能自动转为涓流充电等等功能,因而受到了爱好者的欢迎,被认为是该期读者最受欢迎的稿件(见2004年第5期幸运读者问卷统计结果)。充电器使用至今已正常工作了两年多。但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充电器的温度比较高。充电器是在冬天制作的,温度感觉不高。但到了夏天,充电器只能同时对3只电池进行小电流(100mA)连续充电,若是同时对4只电池或是采用200mA~300mA对2~3只电池充电,只能作1~2小时的短时间充电,否则温度将上升到70多度,容易烧坏充电器,充电器的输出功率也受到了限制。2、输出的直流电压与计算出的电压相差比较大。3、大电流充电时电压要下降,输出电压的特性比较软。笔者经实验探索,已找到了降低温度、提高输出功率和稳定输出电压的方法。
一、重新设计充电器电路
为了分析方便,先简单介绍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参看下图,TL431(1C1)的阴极K与控制极R相联,组成2.5V基准稳压源。四运放LM324(IC2)作为比较器,从2.5V基准稳压源经电阻R22、R23分压后送到比较器的反相端作为基准电压。电池的电压则送到比较器的同相端。开始充电时,电池电压低于反相端的电压,比较器输出低电平,红色LED2指示灯导通发光,指示正在充电,同时使三极管Q4(8550)导通,电源经三极管、限流电阻R29和隔离二极管D10向电池充电。电池在充电中,其电压逐步升高,当上升到略超过比较器反相端的电压时,比较器翻转,其1脚输出高电平,红色指示灯熄灭,三极管Q4截止,电源停止充电。1脚输出的高电平经R27使Q5导通,绿色LED指示灯发光。但充充停止后,电池的电压会略有下降,于是IC2的1脚又由输出高电平转为低电平,电源再次对电池充电,电池的电压略上升时,比较器又再次翻转输出高电平,电源停止对电池充电。如此循环下去,就形成了对电池的脉冲充电,充电电流逐渐减小,红灯亮度减弱,绿灯的亮度则逐渐增加,最终充电电流减小到涓流(数毫安到十几毫安)的充电状态。由此可知,最高充电电压是由反相端的基准电压来决定的,改变R23的大小就可以调整充电的最高电压。电压选高了会造成过充电,选低了,电池就不能充足电。笔者测试了多种容量的镍氢电池,发现多数电池充电时的最高电压只能达到1.43V左右。笔者即选取此值作为最高电压,分压电阻R22取10k,则R23=1.43×R22/(2.5-1.43)=13.36k。
也可用一个可变电阻代替R23,用准确的数字万用表(因指针式万用表内阻低,不能使用)测量IC2反相端的电压,调可变电阻使电压等于1.43V,再测量出可变电阻的阻值。用相同阻值的电阻代替。为了减小充电器的功率的损耗,应尽量降低充电器输出的电压。充电器的输出电压由图2的IC3(TL431)来决定。因TL431最低的稳定电压是2.5V,加上光电耦合器内发光二极管的电压降,充电器的最低输出电压只有2.8V多,因此把充电电流为100mA时的电源电压设定为2.9V。减去电池的1.2V电压和控制三极管的0.2V电压降。分配在限流电阻和隔离二极管上的电压是2.9-1.2-0.2=1.5V。二极管仍采用普通4007整流二极管,电压降取0.76V, 则电阻上的电压降为1.5-0.76=0.74V,通过100mA电流时的电阻值就是7.4 Ω。第二挡充电电流200mA. 电源电压等于1.2+0.2+0.76+0.2×7.4=3.64V。第三挡充电电流300mA,电源电压应为1.2+0.2+0.76+0.3×7.4=4.38V。(以上的计算中,均假定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电压降不变,为0.76V和0.2V)。电源输出的不同电压是通过开关K1选取电阻R12、R13、R14来实现。电阻愈小,输出电压愈高。第一挡输出电压V等于2.9V,因LM324的输入电阻很高,近似地略去输入电流,则R12=2.5×R10/(V-2.5)=2.5×2.2/(2.9-2.5)=13.75k。
可近似取13.8k。式中的2.5是TL431的基准电压。同样可算出其它两挡的电阻等于4.8k、2.9k。这样的电阻并不好找。但因电池的充电电流要求并不很严格,三个电阻可选用相近阻值的电阻。
R12、R13、R14三个电阻也可用上述的方法用一个可变电阻接在IC3 TL431的控制极R和地之间,充电器直流输出端接上负载,调节可变电阻使输出电压达到预定值,测量出可变电阻的电阻,然后用相同阻值的固定电阻来代替。
在第3挡300mA时,电阻消耗的功率最大,消耗的功率等于0.3×0.3×7.4=0.67W.可选7.5Ω功率1W~2W的电阻作为降压电阻。充电器用300mA电流对4个电池充电时,电源输出的功率由原来的6.24W减小到5.26W。损耗减小了近16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