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举升机安装基础不牢、自锁装置失效、立柱或拖臂变形、板式链断裂、液压油路爆裂、汽车拖垫打滑等均可诱发举升机事故。这除了要求举升机生产企业在这些环节格外注意外,还需要一定的行业监管。然而,到目前为止,汽车举升机类产品未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制造许可证制度,市场准入门槛近乎缺失。
在《GB27695-2011汽车举升机安全规程》施行以前,业内仅有2004年出台的《JT/T 155-2004 汽车举升机》,该标准只是推荐标准,不具有强制效力。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副会长钟阳告诉记者:“一般而言,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范畴的,国家会出台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具有法的属性,换言之就是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但推荐标准也不等于可以不执行,这属于行业内的最低标准。”
汤英告诉记者:“虽然是推荐标准,但是在行业内早已形成共识,如果企业不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客户就不买你的帐,他们会以这个推荐标准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验。”
业内一般都参照《JT/T 155-2004 汽车举升机》拟定自己的企业标准,多数情况下,企业标准都高于交通部推荐标准。沙斌称“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关于汽车举升机的生产标准,我国的标准跟美国的ANSI标准基本一致,因为该标准就是我们参与制定的。我们企业的生产标准与交通部颁布的标准相比,往往要高出很多。”
推荐标准与强制标准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其实质性差别却不言而喻。强制性标准具有推荐性标准无可比拟的强制效力,而推荐性标准更多的依赖于行业自律和良好的市场氛围。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汽车举升机采用的标准的弊端已渐渐显露,其内容要求较现在技术相比偏少,有关部门应尽快将该标准推荐为国家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并补充一些相关标准。甚至有人呼吁将汽车举升机类产品作为起重机械的一种纳入特种设备的管理,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及监督检查方面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并按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有关起重机械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如果这些建议都能付诸实施,无疑会为举升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极大保障。而新国标的出台,让业内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低门槛的隐患
行业准入门槛低、生产标准宽松,再加上举升机制造技术要求不是很高,这为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举升机生产领域创造了天然的便利。
沙斌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举升机行业门槛很低,前期投入资金少,技术难度不高,也没有严格的监管,所以有很多企业涉足这一领域。这个行业目前处于一种群雄割据的状态,很多厂家不是依赖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份额,而是依赖于低廉的价位,这往往是以削弱质量为代价的。”
以二柱举升机为例,除了少部分进口品牌,二柱式举升机的市场价从5000元到1万余元为较合理价格,而市场上竟然还有低于5000元的举升机在售。沙斌告诉记者:“如此低廉的价格,厂家在举升机选材上就不可能有好的选择,制作工艺就更难说了。”
对于消费者而言,低廉的价格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沙斌说:“很多消费者抱有侥幸心理,他们觉得买一款贵的设备,不如花同样的钱多买几款便宜的,从量上而言他们自认为占到了便宜。”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了这类低劣产品后,除了要承担安全的风险外,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位维修厂的老板告诉记者,一年前自己以3000元的价格购入了一台举升机,刚开始时工作很正常,可没过多久就出现了液压装置漏油的问题,他多次致电生产厂家,但得到的答复总是各种搪塞之词。
本刊专家委员会委员、知名汽修专家朱军告诉记者:“似乎什么厂家都敢生产举升机,没有严格的法规要求企业具备怎样的资质才能做。一些生产其它汽保设备的厂商为了配套销售汽保设备,也会自己生产举升机。市面上,几千块钱的举升机很多,那些生产厂家除了产品质量不是很好外,售后也很糟。有些厂家甚至一两年就倒闭了,更谈何售后?”
一位大众品牌4S店的维修人员告诉记者:“对于设备,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售后服务,就怕买了(设备)以后,哪里出了问题,厂家不及时修理。设备坏了,会影响工作,造成不菲的损失。”举升机是各类维修厂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极大部分的维修工作都需要在举升机的举升下完成。“如果举升机坏了,接下来的维修工作可能难以为继”,这位维修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