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相关
教你避免机油使用会遇到的几个问题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2-04-15 06:40:55

汽车发动机中是不可或缺的就是机油了。在汽车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由于机油的原因,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就机油使用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一、发动机机油应具有哪些性能

 

合适的黏度及良好的黏度性能。由于发动机的转速高、载荷大,要保证运动部件的良好润滑,必须有合适的黏度。黏度太低则无法形成连续的油膜,造成大的摩擦和磨损 ;黏度太大造成较大的阻力,散热慢,低温启动差,影响发动机的效率。机油在发动机中温差很大的不同部件表面工作,在汽缸活塞部分工作的机油温度是150 ~ 200℃,在曲轴箱工作的机油温度是 80 ~ 100℃,在轴承工作的机油温度在 100℃以上。同时它又要在一年四季温差很大的环境下工作。因而要求机油随温度变化而黏度变化尽量小,就是黏度性能要好,一般要求黏度指数在 90 以上。适用于四季通用的多级油,其黏度指数在 130 以上。

 

要有好的高温性能。这是发动机机油区别于其他工业机油的最大特点之一,发动机机油工作中,经常处于 80 ~ 100℃的温度下,还要不断流到 100 ~ 200℃的缸套表面及150 ~ 250℃的活塞环区,最后窜到2000℃的燃烧室中,在这些温度下,机油产生如下变化 :

 

1. 燃烧 :窜到燃烧室中的油燃烧后生成灰和炭 ;

2. 氧化 :机油为碳化合物,在高温下空气及 NO2、NO 和 SO2等产生氧化反应,生成醇、醛、酸等及不溶于油的含氧化合物 ;

3. 分解 :高温下长链的烃类分解成小分子烃化物及气体 ;

4. 缩合 :烃的氧化物在金属催化及适当的温度下能缩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如漆膜、胶质及沥青等杂质。以上的变化使机油衰败,降解变质,失去润滑功能,生成的腐蚀性有机及无机酸性化合物,腐蚀了金属,加剧了磨损。

 

要有好的机油功能。在发动机中的机油工作条件较恶劣,其机械载荷及热载荷高,又伴随各种有害介质及油的降解,各种磨损机理全都有发生的可能。发动机中主要运动部件有 :汽缸和活塞、主轴承和连杆轴承、凸轮与挺杆及随动件等,它们因摩擦而损失的能量比例分别为 75%、18%、3%,其他 4%。活塞与汽缸的工作条件很恶劣,在其高温表面下,机油黏度变小,不易形成油膜,同时其往返运动的机械载荷不均匀,在爆发冲程时承压面侧应力很大,再加上它的供油依靠油膜作用保证。由于往复运动载荷不均衡,油膜在很簿时受到巨大的载荷,有的凸轮挺杆及其随动件易于产生机油故障。其供油可靠性差,瞬时冲击负荷大,易产生擦伤、剥落等润滑问题。

 

抗氧化性要好。如上所述,机油在高温、有害气体及金属催化下易于氧化,生成腐蚀的酸性化合物及缩合物腐蚀金属,使油的黏度大为升高,甚至成为半流体。因此要有好的抗氧化性能,保证润滑,延长使用期。

 

抗泡性要好。油在使用中经受剧烈搅动,使空气进到油中形成泡沫,影响了供油系统及油泵的正常工作,造成机油故障,因而机油要有好的消泡性能。

 

问题二、为何要使用多级黏度机油

 

多黏度机油与单黏度机油相比有两个优势:降低机油消耗,四季通用;低温启动顺畅(减少启动磨损),使用时,流动阻力小,循环顺畅,有着明显的节能效果,提高燃油的经济性。大多数高级轿车和重负荷发动机制造商都推荐使用多级黏度机油。

 

问题三、机油黏度越大越好吗

机油黏度过低,很容易出现亮红灯、润滑不良的现象,有人就误认为机油越黏越好,甚至判断一种机油油质的好坏也仅仅以黏度为标准,因此误用高黏度机油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对于某一辆车,使用合适的级别及黏度有利于加强其密封性,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对于大部分车辆,考虑节能及排放方面,倾向于选用低黏度机油,因为高黏度机油流动性较差,尤其冬天,车辆难以启动。而对于发动机来说,有 70% 的磨损来自于冷启动。所以合适的低黏度能更有效地保护发动机。

 

问题四、为什么黏度指数高的机油随温度变化黏度变化较小

黏度指数在 100 ~ 170 的机油黏温曲线变化平缓,具有良好的黏温性,在较低温度时,这些黏度指数改进剂中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在油中的溶解度小,其分子蜷曲成紧密的小团,因而机油的黏度很小 ;而在高温时,它在机油中的溶解度增大,蜷曲状的分子膨胀伸长,从而使黏度增长较大,所以说黏度指数越高,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越小。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79,601.56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