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识别蓄电池的正负极
蓄电池的正极桩一般刻有“+”或“P”或涂上红色标记,负极桩上刻有“一”或“N”或涂上绿色标记。如果没有标记或看不清楚时,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识别:①有的
蓄电池极桩直径正极大于负极,可以根据极桩尺寸的不同而加以识别。②将
蓄电池的两极桩各接一根导线,同时浸入一杯盛有盐水的容器中,相互之间稍隔开一点距离。此时导线端上产生较多气泡的就是负极,另一根导线则为正极。③用万用表来测定
蓄电池的极性。将挡位拨到比
蓄电池电压高一些的直流电压挡位上,然后把万用表的二根测试笔分别与
蓄电池的两个极桩并联接触,如果指针顺时针转动,则红笔接触的极桩为正极,如果指针反时针转动,则红笔接触的极桩为负极。
测知
蓄电池内存电量要用比重计法:用一电液比重计检查电液比重的大小,从而测知
蓄电池内存电量情况。使用时,需将单格
蓄电池的塞盖打开,让比重计吸入电液而测出电液的比重。当其电量充足时电液比重应为1.28。如果电液比重在1.20,说明
蓄电池的放电量已达50%。这时应对
蓄电池进行充电,才能继续使用。电液比重与放电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电液比重每降低0.04,表示放电量约为25%。除此之外,电液比重与其本身的温度也有关系,通常电液每升高10℃时,电液比重降低0.007。
按使用要求
蓄电池内的电液液面高度应该高出隔板顶部边缘10~15 mm。液面高度降低是因为蒸馏水的蒸发所引起的,这种现象在气温较高时常易发现。采取的办法是应及时添加蒸馏水,并且蒸馏水的加入应在
蓄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在放电过程中不得向
蓄电池内加入蒸馏水。这样可使电液混合的更均匀些。这里必须提出的一点是当发现液面高度降低时,应尽可能少加或不加硫酸溶液。因为硫酸加入后易使电液比重过大,从而导致
蓄电池的早期损坏。除了以上原因以外,如果
蓄电池长期过度充电或
蓄电池壳体有裂缝,也能使液面迅速降低,造成使用不正常。液面高度通常每隔半月左右就应检查一次。其方法是采用长度100~150 mm,内径4~6 mm的玻璃管一根,并在管上位于底端10~15 mm处刻有记号(管子的两端相通)。使用时将玻璃管插入
蓄电池单格电池的螺塞孔内直到触及极板顶部为止,以观察液面高度。
蓄电池电解液配制和添加应注意的问题:①配制电解液时,要选用纯硫酸,不要使用工业硫酸。②要用纯净的蒸馏水,严禁使用河水、井水、自来水。③配制电解液时要在清洁耐酸、耐温的容器进行,防止高温炸裂。④配制时必须将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动,严禁将水倒入硫酸中,防止引起强烈的化学反应使硫酸溅出伤人。⑤配制好的电解液须用比重计测量是否符合要求,待电解液冷至30℃以下,再倒入
蓄电池中。⑥
蓄电池中电解液减少需添加时,只能添加蒸馏水。只有当电解液比重降到1.150以下时,才须将
蓄电池取下添加电解液重新补充充电。
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能量的减少必须给予充电。充电的电源应为直流。在发动机上进行
蓄电池充电时,可应用直流发电机或硅整流发电机。如果将
蓄电池安放于室内进行充电,一般常用整流管充电机或硅整流器等。
在室内进行
蓄电池充电时,其充电规程如下:①将浓硫酸与蒸馏水配成比重为1.285的电液注入
蓄电池各单格内,并使液面高出极板10~15 mm。②对于新电池的作法是:在电液注入后,夏天一般应将电池静置一天左右的时间,冬天则稍短些,以使电液既能良好地浸入极板又能使电液温度下降,然后进行充电。③充电时应将
蓄电池的正极接充电器的正极,
蓄电池的负极接充电器的负极。④通常充电是在不变的电流值下进行。此时
蓄电池组中的电池互相串联,组成一组或几组。每组中
蓄电池的数量决定于充电设备的电压大小。每组
蓄电池中应选择有同容量的
蓄电池串联充电,否则充电电流值必须根据最小容量的
蓄电池来决定。这样一来,结果必使充电时间延长。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应较
蓄电池串联额定电压高30%左右,电流应不小于
蓄电池10 h放电率之电流值。例如将二只12 V、每只
蓄电池额定容量为89 A·h的
蓄电池进行串联充电时,此时充电器的输出电压一般应在30V左右,而电流值不应小于8.9 A。
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如出现下列特征即表示该
蓄电池的电量已充足:①单格
蓄电池内的电液产生大量的气泡。②测定单格
蓄电池的电压,其值在2.3 V左右,并保持2~3h不变。③测定单格电池的电液比重,在常温下其值应为1.28~1.30(在气候炎热的地方其值应为1.24~1.27)并保持2~3h不变。当
蓄电池的电量已充足时,如各单格
蓄电池之间的电液比重各不一样,比标准值高些或低些时,可加入比重为1.38~1.40的硫酸或蒸馏水加以调整也可将比重不一的电液相互掺混一下。然后继续充电1h再测比重,如比重仍未达到规定数值时,还需如此法调整,直到符合要求。在调整电液比重时应注意不可将浓硫酸直接加入到电液中,因它不能立即调稀,这样易使隔板上端腐蚀,使
蓄电池早期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