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桔秆归行楼耙解决了免耕播种机桔秆量大,通过性差的问题,破解保护性耕作难题,完善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桔秆归行全量还田,有效地保护了黑土地,有效地提高地力,有效地提高了地温,有效地保墒,为杜绝桔秆焚烧找到了有效的捷径,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行十余年,得到专家学者、农机推广人员和很多农机合作社的推崇:保护了耕地、抗旱、抗倒伏、增产。在吉林省西部干旱地区推广比较迅速,真正达到了增产、抵御自然灾害的目的。但是在吉林省中部半干旱地区,雨量较充沛,土地肥沃,玉米产量高,玉米秸秆量大,该地区使用保护性耕作增收的额度不如西部地区明显,并且秸秆量大很难进行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播种,所以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相对较慢。秸秆归行搂耙的问世,破解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难题,通过2016年和2017年的试验示范,确保了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归行堆放,免耕播种机无障碍播种,完善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这种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归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吉林省快速推开,并辐射到辽宁省。
1 伊通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情况
2012年伊通县的四家合作社开始购买免耕播种机实施免耕播,明显的特点是在“布拉万”台风到来之际,明显的起到了抗倒伏作用,免耕播种抗倒伏的作用得到验证。2013年免耕播种面积超过10 000亩,两家合作社尝试秸秆平铺均匀覆盖,春季土壤湿润,出苗情况良好。2014年是大旱的一年,全县免耕播种面积持续增加,达到15 000亩;伊通县平均垄距60 cm,单产15000kg/hm2,左右,垄距小,秸秆量大,连续两年秸秆均匀平铺覆盖,免耕播种机通过性差,导致秸秆覆盖没人再尝试。2015年持续干旱,全县免耕播种面积持续扩大,达到了20 000亩,由于秸秆没有好的方法处理,秸秆覆盖面积没有增加。2016年春季低温多雨,免耕播种面积降低,秸秆归行搂耙的诞生,秸秆覆盖面积增加。2017年在多家合作社的共同努力、看护下,秸秆覆盖面积大幅度增加。
2 2017年秸秆归行发展情况
正是这种秸秆归行搂耙的研发成功并投人推广使用,2017年春播生产中,很多地方采用玉米秸秆全量覆盖及秸秆归行后进行免耕播种,不但秸秆不用烧,不用离田,而且苗出得好、出得齐,成为吉林和辽宁两省机械化播种生产一个突出的新亮点。
伊通县T鹏农机合作社覆需=个乡镇,耕她200 hm2,2016年秸秆全量归行覆盖还田7 hm2,2017年达到60 hm2,目前看,秸秆归行覆盖保墒效果好,苗期出得都非常好。有了秸秆归行搂耙,免耕播种瓶颈被打破,破解了免耕播种大难题。全省多个市县开展了秸秆归行作业,出苗效果普遍好于传统耕作方法,四、五年以后,全量秸秆通过生化反应,就会极大提高黑土地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由于普遍采取玉米秸秆焚烧的处理方式,既严重污染了环境,造成土壤板结、生物质含量下降,大量的农作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传统耕作的玉米种植生产环节多,机械重复进地作业,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用免耕播种机在玉米秸秆留茬和有一定秸秆覆盖下进行免耕播种,减少了一些玉米秸秆焚烧的数量;但是一旦在玉米秸秆覆盖超过三分之一,就给免耕播种带了不少问题,难以保证播种质量。玉米秸秆全量覆盖下免耕播种成为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2014年伊通县农机推广站王立涛正高级工程师针对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播种存在的播种带上秸秆覆盖量大,机具通过性差拖堵等问题,研发出可以把播种带上的大部分秸秆在秋季或春季分离到休闲带或垄沟里的秸秆归行搂耙。2017年又试验改进,秸秆归行更加精准。通过秸秆田间秸秆归行搂耙作业,终于满足了为播种清理出一个比较洁净的待播种苗带,从而解决秸秆覆盖量大,免耕播种质量差这个大难题。秸秆归行搂耙已成为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不可或缺的专用配套机具。
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前,增加一道简单、费用极低的秸秆归行作业工艺,从而为免耕播种提供一个基本干净的待播种苗带,使秸秆覆盖存在的地温低、出苗慢、免耕播种机通过性差等问题迎刃而解,全面提高了免耕播种作业质量。
秸秆归行搂耙以小型拖拉机为配套动力,一次作业三行,适用于玉米宽窄行等种植模式。作业工艺是:播种前将播种带(窄行)玉米的秸秆清理归集到休闲带(宽行),形成一个基本没有秸秆的待播种苗带,整理出具有系统性良好效应的播种带,即为免耕播种作业和后续植保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由于播种带没有覆盖物,有利于提高地温,改善免耕播种玉米苗期生长慢的问题。
3 秸秆归行搂耙工作原理
工作时机具通过拖拉机悬挂架和液压悬挂连接于拖拉机的后方,指盘弹齿与地面摩擦,指盘旋转,将种苗带的秸秆搂到休闲行。本产品弹齿为长弹簧钢齿,搂草效果好,仿形性能强。可根据作物和地面条件,通过压缩弹簧调节指盘着地压力,并且能把秸秆上覆盖薄薄的一层土,防止被大风吹动。秸秆归行秋季作业最佳,秸秆湿度大,干燥过程秸秆相互牵扯,容易固定秸秆;也可播种前作业。它的研发成功与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秸秆覆盖下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也为秸秆的综合利用找到了投入最少、最实用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