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包年699元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家电技术 > 维修经验技巧
检修康佳力信KIP074 7D02168-1逆变器板(二)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2-05-14 13:29:20



②OZ964SN 是 OZMICRO 公司生产的专用背光控制的高效零电压切换的 DC-AC 转换集成电路,具有很宽的电压输入范围和固定的运行频率,其亮度控制可用一个模拟的电压或低频的 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内置灯管开路保护、过电压保护、欠电压切断保护等。OZ964SN 采用 20 个脚 SSOP 封装,其内部电路框图如图 4(图见下期)所示。引脚功能和对地参考电压见表 2。建议不要测量 U317、18两脚电压:测量17脚电压时,灯管闪烁;测量 U318脚电压时,变压器发出异常叫声。

遥控开机后,电源部分输出 12 V 电压,经CNB/CN403 的⑧脚送到小电路板背光控制电路,然后分为两路:一路送到脉冲放大电路;另一路经 U1 产生5 V 电压,作为背光灯控制电路的电源,经 R61 送到 U3的⑤脚(VDDA)端为其供电。

 

主板微处理器输出的逆变器高电平开启指令BLON 从连接器 CNB/CN403 的11脚输入小电路板背光灯控制电路,经 R2、R1 分压后,送到 U3 的③脚 ENA 点灯控制电平输入端,内部振荡电路开始启动,经内部处理后,从 U319、20、11、12脚输出 PWM(脉宽调制)脉冲信号送到激励电路。在一个周期内,19、20脚波形基本相同,11、12脚波形基本相同,19、20脚波形与11、12脚波形的高 / 低电平在时间上约差 1/4 个周期。

 

 

 

(2)背光灯驱动电路

背光灯驱动电路如图 1 右上角所示(图见上期),分别由 Q31、Q29 和 Q22、Q30 为核心构成原理相同的两通道激励电路。

 

当 U3 的19、20脚输出的 PWM 脉冲转为高电平时,Q31 截止,Q29 正偏而导通;当 U3 的19、20脚输出的PWM 脉冲转为低电平时,Q29 截止,Q31 正偏而导通。Q31、Q29 的导通和截止工作于开关状态,将 PWM 脉冲放大后,经 C58 和连接器 CNB/CN403 的⑤脚 N801 送到主板高压形成电路;同理,U3 的11、12脚输出 PWM 脉冲推动 Q22、Q30 轮流工作在开关状态,将 PWM 脉冲放大后,经 C59 和连接器 CNB/CN403 的④脚 N802 送到主板高压形成电路。

 

 

(3)背光灯高压形成电路

背光灯高压形成电路如图 2、图 3 所示。主要由输入变压器 T401、T402 和 Q401~Q404、输出变压器T403、升压变压器 T404~T407 构成。其中,Q401~Q404和 T403 组成全桥电路,T404~T407 组成输出升压耦合电路。T403 的一次绕组和 C403~C408 构成 LC 谐振电路。

 

高压形成电路的工作电压来自于 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输出的 400 V 电压。由背光灯激励电路放大后的 PWM 激励脉冲,经连接器 CNB/CN403 的④脚N802、⑤脚 N801 送到主电路板高压形成电路的输入变压器 T401、T402 的“一次”侧,在其“二次”侧形成 4 组PWM 脉冲信号,送到由 Q401、Q404、T403 组成的全桥电路。激励变压器 T40“1二次”绕组⑥~⑦端产生的脉冲用于驱动 Q403;T401“二次”绕组⑨~⑩端产生的脉冲用于驱动 Q404;激励变压器 T40“2二次”绕组⑥~⑦端产生的脉冲用于驱动 Q401,激励变压器 T402“二次”绕组⑨~⑩端产生的脉冲用于驱动 Q402。

 

激励变压器 T401、T402 输出的 PWM 脉冲波形周期在时间上相差半个周期。当 Q403、Q402 导通时,Q401、Q404截止,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输出的 400 V电压经 Q403(D→S)、T403“一次”绕组的⑥~①端和Q402(D→S)到地;当Q401、Q404 导通时,Q403、Q402截止,PFC 电路输出的400V电压经Q401(D→S)、T403“一次”绕组的①~⑥端和 Q404 (D→S)到地;在全桥电路驱动下,变压器 T403 输出标识为 LEG l-1、LEGl-2 的PWM 脉冲,以此推动输出端的 T404~T407 共4 只升压变压器,如图 3所示。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20,687.50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