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发生的碰撞事故通常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翻滚以及碰撞行人等情况,其中正面碰撞事故占到了碰撞事故总数的67%,为此钣金维修人员经常会进行前纵梁变形修复或更换的维修业务。下面就对前纵梁校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大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车身校正的重点
车身校正是为了精确地恢复车身的尺寸、状态以及车辆的各种性能;主要包括:功能性的恢复(机械性能、行驶性和操控性);强度、刚度值的恢复;防锈性能的恢复;美观性的恢复。
二、车身变形的类型
普遍使用的承载式车身结构碰撞损坏变形主要分为弯曲变形、断裂变形、增宽变形、扭转变形以及菱形变形。
三、重度损伤对车辆前桥的影响
车辆前部产生重度损伤会使车辆底盘严重变形,撞击力会沿着力的传递路径进行扩散,将会导致车辆前桥和前纵梁后部产生变形。而在正常情况下,前纵梁后部安装前桥的4个安装孔应当拉伸到位,而车辆前桥的安装孔长度、宽度以及对角线误差应低于3 mm。如果不符合以上规范,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将会产生跑偏。
四、加热对前纵梁的影响
为了节能减排,如今的很多车身都采用了轻量化设计,车身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不同等级的高强度钢和“三层板”(夹层板)。由于高强度钢的强度较高,在进行前纵梁拉伸矫正的过程中,有一些钣金维修人员会对前纵梁损伤区域使用氧-乙炔焊进行加热。虽说在加热后高强度钢板件表面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但实质上板件内部的结构已经被破坏并导致其强度降低。当车辆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前纵梁承重能力的下降,将会由于前纵梁弯曲变形导致机械部位的安装点产生变化,从而引起磨胎、跑偏以及转向机构过度磨损等问题。并且,当车辆前部再次发生事故时,将会产生更大的损伤,前纵梁起不到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的作用了。
在对车辆的车身进行维修时,应尽量避免加热(尤其是加强件、梁等部位一定不可以用加热的方式进行维修)。这是由于加热会导致镀锌层氧化而锈蚀,防锈能力降低;造成钢板厚度降低(前纵梁内部空腔无法进行防腐处理,加热会形成氧化膜,引起前纵梁钢板的锈蚀,钢板厚度也会降低);而前纵梁钢板的晶粒也会变得粗大,造成钢板强度降低。
五、前纵梁重度损伤对四轮定位的影响
车身校正的重点是精确恢复车身的尺寸和状态,车身(特别是承载式车身)是车辆的基础,车辆的发动机、悬架以及转向等系统都是安装在车辆的前部,如果这些机构安装点的尺寸和数据出现偏差,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机械性能。钣金维修人员在进行车身校正、更换前纵梁和减振器座时,精确的尺寸、位置和数据是由钣金维修人员的施工精度所决定的。而如果出现偏差,在焊接完成后的维修缺陷是很难逆转的,将会导致车辆维修后出现轮胎偏磨、跑偏、转向盘操作吃力、转向盘回正缓慢以及制动点头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钣金维修人员调整不了的,只能重新进行拆解维修,这无形中增加了客户的维修成本,并对车辆的车身造成了二次损伤。而返修和延时交车将降低客户对维修企业的满意度。
六、事故车的损伤评估和维修方案的制订
钣金维修人员在沿力的传递路径进行探查后,如果未制定出正确的维修方案,在实际的维修过程中可能就会造成维修顺序和步骤的混乱,从而增大了维修工作量,严重时甚至还会造成返工。而通过使用电子测量系统对损伤区域长、宽和高等数据进行三维测量,并在测量后与原厂数据进行对比,就可直接获得车身变形量的准确数据,还可对测量结果进行保存并打印变形矢量图。使用电子测量系统这种方式配合评估软件的数据支持,还可以直接获得精确的定损与估价。
七、车身校正中应遵循的原理和技巧
车辆碰撞会导致车身整体发生变形,而在前纵梁重度损伤的修复和更换过程中,要首先对整个车身中部(驾驶舱)进行各种变形损伤校正,然后再遵循以下方式对前纵梁、减振器座等部件进行校正和更换。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确定损伤范围,制定维修方案。
2.粗拉伸。
3.从里往外修、中间往两边修。
4.从下往上修。
5.先修结构件,再修覆盖件。
6.先进的后出,后进的先出。
7.先长度,再宽度,后高度。
8.与碰撞力相反的方向进行拉伸。
9.拉伸时,确定拉伸的方向、角度;拉塔上拉链固定的高度;拉伸时拉力的大小。
10.多点拉伸。
11.辅助固定防止二次损伤。
12.拉伸保持平衡,再拉伸再保持平衡,循环往复。
13.边拉边敲,释放应力。
14.要进行拉伸中的测量,预估弹性回弹,防止拉伸过度。
八、校正和电子测量系统的应用
卡尔拉得校正系统主要包括校正平台、辅助固定和辅助支撑系统(EVO 1 l EV021EV03 );而卡尔拉得电子测量系统操作简单、实用,通过该系统可完成损伤评估、拉伸监控、新件定位以及完工检测等功能。卡尔拉得的数据库中有国内外近万种车型的数据,是提高维修准确度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支撑。使用电子测量系统可对拉伸维修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拉伸准确度和维修效率,而与辅助支撑系统配合使用,在对新件定位时就可快速、精确定位,并防止板件因焊接引起应力变形。
进行拉伸校正时,在实施基本固定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车体移动,应当根据产生推、拉作用力的作业点和方向,对分散推、拉作用力等位置的支点进行辅助固定。辅助固定有2种作用:一种是为了便于维修;而另外一种则是为了防止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