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正修复概述
随着车辆增多,事故也随之增加,汽车维修企业里事故车修复的工作越来越多,轻微事故只需要简单的钣金整形,然后涂装就好了;但是如果是严重的事故,纵梁会变形,这时需要比较复杂的校正或更换。纵梁校正涉及固定、辅助支撑、测量和拉伸,涉及知识面广,工作量大,本文重点对前纵梁受损弯曲变形的事故车修复进行讨论,测量之前的相关零件拆装等不做具体描述。
纵梁受损事故车修复的一般流程是:评估—查维修手册—(上校正平台)固定—拆卸相关零部件—测量—制定维修方案—拉伸—测量—拉伸—测量,直到符合公差要求。校正修复从测量开始,涉及测量点位,直接影响变形判断和修复方案的制定和校正。下面以实例(如图1所示)介绍前纵梁弯曲的校正修复。
二、测量
车身相关零部件拆解之后,上测量平台,找车身中部前后没有变形影响的4个点调平车身,根据维修手册确定车身高度设计基准面,对比基准点的实际高度尺寸推测车身高度实际基准面,然后测量受损部位上点的实际尺寸,并与维修手册给的标准尺寸进行对比,确定梁的变形。
三、制定维修方案
拆解之后,检查发现梁的吸能区(应力集中区)没有发现褶皱等变形,故初步判断梁在长度方向基本没有变形。
通过测量发现此车两侧的纵梁前段基本均匀向右移动,同时右前梁还存在向上变形,长度方向上两根梁都短4mm。结合前面检查,长度比标准要小,但是由于左右方向存在变形,故此车梁长度比标准尺寸小,但在允许公差范围内,所以本车梁的校正工作主要集中在高度和宽度方向。根据车身校正的先后顺序:先修长度,再修高度,最后宽度的原则,本车应该先维修高度方向变形,再进行宽度方向的校正。
由于变形集中在前部,所以在进行维修的时候需做必要的辅助支撑,以免对未损伤区域造成破坏,提高修复效率和效果。同时由于右侧梁有高度和宽度方向的变形,左侧梁只有宽度方向的变形,结合校正维修的原则,应该先维修右侧梁。
在右侧梁高度维修的时候,不能直接进行纵梁向下的拉伸校正,否则纵梁的前段会以驾驶室前端为支点向下变形,实际在E点(见图1)后的一段纵梁测量并没有发现变形,所以不能直接进行向下拉伸校正,必须在E点位置用千斤顶和木块支撑。有了这个支撑,纵梁变形的支点就在E点,E点以后的位置就不再受较大的拉伸力影响。
校正维修左侧梁的时候,右侧梁在宽度方向也要进行辅助固定。右侧梁拉伸完毕,此时其尺寸一般在公差允许的±3mm范围内,这个时候如果直接对左侧梁进行拉伸校正而不辅助固定右侧梁的话,右侧梁会跟随变形,很容易导致尺寸再次超差,因为两根梁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后部它们仍然是关联的。同理在校正完右侧梁之后,一定要对左侧梁再次进行测量,不管用的是机械式测量还是电子测量,一定要对左侧梁的尺寸进行复核,然后再确定校正方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工作量和车身重复破坏。
四、拉伸校正
根据维修方案把右前梁辅助固定做好,拉伸设备和器具可靠安装,准备拉伸。记录拉伸前C点(见图1)的数据,进行向下小量拉伸(因为梁是向上变形)。完全松开后再次测量C点的数据,从而确定梁的回弹量。根据回弹量再次拉伸,拉伸的量等于回弹量加上现在C点的高度偏移量(偏移量=|实际测量值-标准值|)。再次测量,如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不影响装配,则拉伸校正完成;否则继续拉伸、测量的方法校正。
通过此方法先对右侧梁的高度和宽度进行拉伸校正,校正完之后,对左侧梁进行测量发现左侧梁的尺寸在对右侧梁进行拉伸校正的过程中,受拉伸力的影响已经恢复到公差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不影响零件的安装,故不需再对其进行拉伸校正,拉伸校正作业完毕。
五、小结
通过上面例子可以发现,在车辆车身校正维修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维修方案,且要不断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以免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伤害车身,浪费时间。辅助支撑也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辅助支撑,可能带来车身二次伤害,辅助支撑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如本文中右侧梁宽度拉伸校正的时候左侧梁并没有辅助固定,因为它们的变形是同一方向,修复的时候都是往一个方向拉伸。但如果一个还要梁拉伸校正,另一个已恢复到标准位置或者和拉伸方向相反的话,那么就必须做辅助固定。修复的方法,流程不一样,最终的工作量和质量也会有不同,所以说车身的校正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耐心、细致、认真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