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进步,道路运输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为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机动车维修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汽车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用汽车数量多、增速猛、技术新、更型快,对安全运行、经济运行、环保运行、节能减排、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全社会对安全的重视,使得机动车维修业担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对机动车维修企业经营资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
1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必要性及法律基础
1986年12月,交通部联合国家经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并经财政部、公安部、国家物价局、国家标准局、财政部税务总局、中汽公司会签同意,颁发了《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暂行办法)0861交公路字956号)。按照此文件规定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相继组建了道路运政管理机构(或汽车维修管理机构),坚持“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方针,对汽车维修业实行了有效的行业管理,规范了市场准入原则和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并不断推行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了汽车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了汽车维修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但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与市场秩序不规范问题依然存在,机动车维修行业的问题频频被曝光。特别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栏目对机动车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都曾进行了报导,反映了我国机动车维修市场存在着维修人员素质不高、维修作业不规范、、维修技术资料缺乏、个别人员职业道德败坏,以及无证经营等现象。这些存在的问题扰乱了机动车维修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负面
影响。因此,规范机动车维修经营活动,维护机动维修市场秩序,势在必行。
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出台,为加强机动车维修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机动车维修业是道路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保障,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正因为机动车维修业显著的作用与地位,其行业管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2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现状
2.1行业监管的特点
机动车维修业是纳入政府管理的独立性较强的服务行业,其行业市场模式是以粗放型经营方式为业态,以分散型经营组织为主体。行业监管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点多面广。以笔者所在的黄山市为例,截至目前,黄山市共有各类机动车维修业户254家(占全省维修业户总数的9.4%),每个县(市)、区平均分布15家,共担负着全市12万多辆机动车的维修与技术保障任务。
(2)技术性强。机动车维修涉及复杂的机械构造、精密的零部件装配、先进的电子仪器、众多的科技产品和严格的技术标准。要求其从业人员和行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业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3)经济成份杂。机动车维修业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有个体、集体、国有、股份、合资、外商独资等。复杂的组织成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管理的难度。
(4)科技含量高。机动车维修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科技含量普遍较高,且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发展等等。
上述特点充分反映了机动车维修业监管的特殊性,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是引导行业管理正确走向的前提。
2.2行业监管的重点
按照“规划、协调、规范、服务、监督”的方针,机动车维修业监管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规建设和依法行政管理。贯彻行业法规,制定行业规划,实施行政许可,落实行业监管,组织人员培训,打击不法行为,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维修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2)企业资质和经营行为管理。规定资质条件,规范经营行为,调整产业结构,调节供需能力,稳定市场秩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市场调控体系、运行机制和维修网络。
(3)车辆技术和维修质量管理。对营运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对机动车维修质量实行“三率”(送检率、返修率、合格率)和“三关”(检验关、检测关、备案关)控制,保证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和运行安全。
(4)行业服务和市场协调管理。在监管市场经营秩序的同时,协调区域平衡发展和社会关系,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行业培训、开业咨询、信息服务、质量鉴定、维修作业纠纷仲裁、投诉处理、经验交流、科技推广、技能竞赛等多层次的社会性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这些重点充分反映了机动车维修业监管的重要性,抓住这些重点是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2.3行业监管的难点
目前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修经营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维修企业车辆二级维护作业项目不到位,偷工减料,造成维修质量低下;二是机动车配件市场管理缺失,导致机动车维修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收费行为不规范,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置规定于不顾,多收费、乱收费;四是经营行为不合法,尤其是无证经营、占道经营、超范围经营等情况时有发生。
(2)市场供需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机动车高新技术的应用,对现代维修技术与手段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二是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对机动车快修、事故救援、日常维护等经常性的需求;三是维修市场开放度大,对相应市场规则和管理法规的需求。
(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行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指市区与县、县与县、县与区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档次高低相差较大;二是企业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强弱相差较大;三是企业经营项目和服务方式优劣差距较大。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维修市场整体水平的提高。
2.4行业监管的热点
行业管理热点是市场反映的最新动态,也是分析和研究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机动车维修市场有三大热点。
(1)维修市场机遇良好的发展前景。一些跨国经济、外援人才、高新技术、管理模式和全球经营理念等新事物不断进入维修市场,可以说,在这个热点上维修业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前景广阔。
(2)维修市场现代经营模式快速发展。一是“汽车快修”,以独立或连锁形式,为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和优质的服务;二是“连锁经营”,以品牌效应为优势,为消费者提供统一而又规范的维修网络服务;三是“美容装演”,以汽车文化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汽车美容和装演服务;四是“长三角区域维修一体化”,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统一的机动车维修产业群,引发我市维修经营与行业管理理念的变化。
(3)推广应用ISO国际质量保证体系。目前,很多机动车维修企业和检测站均通过了ISO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工作,这标志着维修业已向质量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这些热点充分反映了机动车维修业监管的时代发展性,及时把握这些热点就能走在行业管理的前沿。
3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的对策
3.1确立一个目标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总框架,努力把机动车维修业建成门类齐全、供需协调、经营规范、诚实信用、竞争平等、服务及时、质量保证、和谐有序的,与城市发展、区域布局、环境保护相符合的,与现代机动车技术和国际维修模式相适应的,能够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全品牌、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优质服务的现代化机动车维修网络体系。
3.2完善二个机制
(1)逐步完善维修市场运行机制。根据维修市场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修改行业规定和市场规则,用法律和法规来界定和调整市场运行的各种关系,逐步完善维修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经营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此规范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秩序。
(2)逐步完善维修诚信经营机制。按照推进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机动车维修行业诚信经营机制,逐步完善维修企业信用记录、警示、评估、公示和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同时,加强行业管理信用方面的立法和监管,积极开展维修企业“诚信维修、规范服务”的活动,着力营造全行业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维修市场的客户满意度和社会信誉度。
3.3突出三个重点
(1)重点突出市场培育。按照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在市场培育中遵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正确引导维修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理念、改善服务方式,积极实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四位一体”(整车销售、车辆维修、配件供应、信息反馈)的机动车维修经营模式;努力建设适应市场发展的“连锁经营”的机动车快修站点和“规模经营”的品牌维修网点,逐步完善24 h全天候机动车维修急修救援网络,满足道路运输车辆和社会车辆的维修需求。
(2)重点突出市场监管。加大对机动车维修市场规范管理和监督力度,依法取缔无证经营;整顿经营条件不达标和维修作业不规范企业,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建立与完善企业诚信经营机制和动态考核制度,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强化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和收费行为的监管,重点打击使用假冒伪劣配件;推行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和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立足标本兼治,坚决纠正维修行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行为,切实保证机动车维修市场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3)重点突出维修质量。坚持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严格按照国家、地方、行业质量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在企业管理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逐步建立国际通行的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在行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以车辆综检站为中心,以维管稽查、质管制度、质管标准、社会监督为依托的质量监督体系的作用,重点把好机动车维修竣工质量的检验关、检测关和备案关,努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和整体质量,保证机动车维修质量投诉率在千分之一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