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2+1学年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借鉴其它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浮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8门(724学时)、专业基础课程5门(378学时)、专业课程5门(1080学时)及拓展实践课程3门。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中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中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机械基本操作、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汽车修理的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修理的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修理的电气构造与维修、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故障诊断等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三段式课程结构,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汽车构造、汽车电气修理、汽车底盘修理、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汽车修理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3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发动机修理》、《汽车底盘修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汽车修理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多家4S店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各国各类车型的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
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顶岗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部门负责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轮巡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