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积炭形成的机理
2.1积炭的来源
为了分析积炭成分的来源,委托德国SGS上海公司对汽油、机油及积炭进行元素测量,测量结果见表3。
测量结果显示积炭中含有铅元素,而铅元素只存于发动机机油中。将汽油的测量结果与之前汽油测量结果对比,无特殊变化,故推测积炭的产生跟机油有一定的关联。
同时对该机油性能进行检测,发现该品种机油的抗焦化性能较差,总评分只有3.7分,远低于相关技术文件要求的抗焦化性能值不低于6.5分。
2.2积炭产生的途径
积炭产生的途径有两种:机油蒸汽经过曲轴箱通风管(blow-by)或活塞环处等两种途径进入到燃烧室。为此对两台试验车辆的blow-by进行了改装,如图3、图4所示。
试验结果显示,blow-by结构的两种改变,进气阀及阀座附近都存有大量的积炭,由此推测积炭产生的途径:缸筒壁上的机油由作往复运动的活塞,经由活塞环处的推刮作用进入燃烧室。通过对试验车辆机油消耗的检测及用户车辆的回访,无机油消耗异常的情况发生。
2.3积炭形成的温度条件
从相关方面我们了解到,积炭产生的温度条件是107℃。由于气门装配在缸盖内部,不便于直接进行温度测量,为此对发动机的缸盖进行改造,在距离进气阀附近2cm处打孔安装热电偶(需保证密封性),如图5所示。
按照上述改造方式,将改装后的缸盖安装回发动机,上台架进行试验,同时借助ETAS 411、ETAS 590及ETAS600等工具,使用安装有INCA的PC机实时测量记录试验数据。
通过MDA分析工具,试验结果见图6。图6为该款发动机部分运行状态,可以发现进气阀附近的温度超过107℃
此款发动机重叠角理论设计值:进气开启提前角AOA= -9.3°±-3°,排气关闭延迟角RFE=-4.5°±-3°,而实际测量的值AOA=-11°、RFE=-20°,超过设计的目标值。回火温度高,是因气门重叠角过大,燃烧室内的混合气过多回流到进气道内。对于城市工况下使用的车辆,发动机长期处于低负荷、低转速的工况,此时发动机的气门重叠角较大,回火时温度高,积炭易形成。
2.4机油品质导致积炭形成的确认
为了确认机油与积炭的关联性,用一台零公里车辆,选择使用国外一种抗焦化性能好的机油,模拟城市工况的驾驶条件,每7500km使用内窥镜对车辆积炭进行检查,发现积炭的存在非常少,当里程达到25 000 km时积炭的累积情况仍可接受。由此确认机油的抗焦化性能直接影响积炭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