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拖拉机和农具都是生产工具,它们在工作中组成一个机组,同时完成生产任务。田间作业的质量主要依靠农具来保证。在某种意义上讲,农具比拖拉机重要些。假如只有技术状态良好的花拉机,而没有技术状态良好的农具,生产无法进行,作业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叶农具的保养,应引起同等的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农业机械的保养特点以及技术保养细则。
要想充分发挥农业机器的工作效能以提高“三率”,抓好技术保养的组织工作是一个重要环节。技术人员要经常监督、检查和指导技术保养工作,定期组织联合大检查,及时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抓好典型,总结技术保养中取得的丰富经验,加以推广。以求得机具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1 农业机械保养的特点
(1)农业机械的工作部件是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因此,磨损较快。如果不及时在保养中打磨刃口或更换部件,则会使耕作阻力增加,生产率下降。
(2)农业机械是在尘土或泥水中工作,再加上润滑点的轴承一般在结构上无密封装置,还有些必须外露的部件。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工作,润滑点常被脏污,因此,保养周期要短些。
(3)农业机械由于条件所限,一般在不用时长期露天停放,这就需要注意防锈、防腐等问题。
(4)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直接影响机器的工作质量。如犁梁弯曲、牵引线调整不当时沟底不平度高低差达6~8cm。所以在保养时,必须检查和调整各部位。
(5)农业机械有些部位的保养点黄油嘴常因工作环境恶劣而损坏或丢失,会造成不能继续注油等后果,所以要及时检查,更换新品。
2 班次保养的组织工作
班次保养是技术推广工作中需经常进行的、次数最多的一个基础环节。根据技术保养规程的规定,拖拉机每班技术保养,一般是在完成每班工作后在地头进行。全部保养工作由驾驶员和农具手在机车组长的监督下进行。
班次保养的操作虽然简单,但由于进行的次数频繁,组织不好也会浪费时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机车组都采用“双班对头保养制”,就是交接班驾驶员和农具手在事先明确的分工下,共同进行,其一般要求如下:
(1)接班驾驶员应在每班工作时间前到达工作地点,当上一班机组在工作到最后一个行程时,由接班驾驶员上车驾驶,并在开车途中检查变速箱、转向机构、制动器和主离合器等工作情况,检查仪表读数是否正常,同时监视农具的工作状况,然后停车,听诊发动机运转情况,最后将油门关到最小,使发动机转速降低后熄火。
(2)交班驾驶员先向接班驾驶员说明机组技术状态,指出在该班次发生的故障或其他不正常现象。然后按班保养要求,分工进行保养。交班驾驶员着重在对发动机部分进行检查、保养和调整,接班驾驶员则以检查有无三漏(油、水、空气)和对底盘部分的检查、润滑和调整,交班农具手帮助驾驶员清扫拖拉机后,检查机车燃油和冷却水是否足量,必要时添加,然后共同保养农具。
(3)在完成技术保养操作后,接班驾驶员启动发动机,重新听诊并重点检查拖拉机和农具个别部件的紧固情况,然后正式进行工作。
这种组织与分工的优点是,不但可以防止遗漏,还能迅速完成保养操作,保证技术保养质量。
3 低号保养的组织工作
低号技术保养指一、二号保养。拖拉机低号保养可以在田间、车库、机耕队保养间进行。由于这两种技术保养的操作项目复杂些,一般要在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驾驶员指导下进行,监视员或机车组长应特别仔细地检查技术保养中最重要的项目。
4 高号技术保养的组织
高号技术保养是指三、四号保养。养的操作项目较多,也较复杂。有的部位还要进行局部分解,更换一些已磨损的零件以及进行一系列的重要调整工作。为保证保养质量,这些保养操作应由技术水平较高的修理工或技术熟练的机车组长来执行。
5 定期保养所采用的几种制度
5.1下达技术保养任务单(亦称保养卡片)
为了检查技术保养执行情况和提高技术保养质量,有些农机户在进行保养时制定了各类机车、各号技术保养任务单,列出了该型拖拉机各号技术保养应当进行的操作项目。
驾驶员在执行技术保养任务时,必须按规定项目进行,逐项填写执行情况并签字。填写技术保养任务单虽增加手续,但却能保证各项保养项目能全部完成,有利于提高技术保养质量。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保养时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技术保养任务单中的项目,必须根据技术力量与修理能力的实际情况加以编制,难以完成的项目应注明解决办法;第二,技术保养任务单最好用卡片形式,保养后直接交给农机合作社主管人员,以便检查。
5.2采用拖拉机油票技术保养制
有些农机户采用了按规定保养周期与加油量相结合的强制执行技术保养方法。在工作期间,每台拖拉机必须按油量的大小规定各号技术保养。
5.3油料本与保养卡相结合的制度
这制度综合了上述两种制度的优点,以所发给机车组的油料本为凭证,内容包括使用说明、该车型的技术保养周期表、班保养项目、每次加油记录等。
各种型号拖拉机技术保养卡片,拖拉机柴油消耗达700 kg时,除完成班次保养外,还需进行下列各项(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