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它直接反映教育和培养目标,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服务于现代化大农业,分析了当前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机)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0 引言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农业机械化关键在于农机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农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农机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但与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与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 当前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不能全面反映职业教育的特征
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是技术性和技能性,因此,首先要在调研、论证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即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进而分析具备这样能力需要的基本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根据这些内容确定要学习的课程,并按照职业特征和岗位能力对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而当前农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未突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不灵活,学生难以将知识转换为职业能力,无法全面反映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
1.2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和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首先应该是学科的复合。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是“既能操作和维修农业机械,又懂农艺”的农机与农艺复合型技术人才,以便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效率。而现有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农业机械专门”技能型人才,涉及农艺特色的课程少,特别是实训时间的安排未能与实际的农机作业周期相对应,与农业结合的程度不够,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不了解农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1.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在现代化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不符合农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甚至由于校内专业归属的原因,导致课程设置偏向机电类或汽车类专业,使整个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显得不工不农、不伦不类,特色不突出。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即便是新版教材也是换汤不换药,生产中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和应用,无法跟上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步伐。实验实训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实验实训课开设的项目和内容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需求严重脱节,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达不到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1.4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并要求青年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农机专业学制由原来的“2.5(在校学习)+0.5(顶岗实习)”改为“2 + 1”,加上学生接受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差导致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愿教,以及受“理论课为实践课让路”等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被减少或被降难度,甚至被砍掉,动摇了基础课程的基础地位,削弱了其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做到举一反三,就业后继续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创业创新的能力与精神,社会竞争能力低,或升学后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2 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2.1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农机专业只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机人才,才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2.2行业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 22号)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校、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这为培养行业一线所需要农机人才的农机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机专业要抓住这一行业发展的机遇,深化包括课程体系在内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当地培养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农机人才,彰显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
2.3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机专业作为农业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承担着为当地培养农业机械应用型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机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农机专业课程体系保持动态化的发展。农机专业学生为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也渴望学校能给自己创造一个“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农机专业教师在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下,脱离实际的内容,缺乏创新的教法,阻碍了自己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发展,要想求得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就必须投身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中去。
3 农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3.1构建农机行业认知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院校农机专业属于大农业领域,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意学习农机专业,即使农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有不少人没有从事相关的专业,造成较大的人才流失和社会资源浪费。所以,农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必要建设农机行业认知的课程,从进入校园第一天起,就对新生进行农机行业认知课程的培训,让他们认知农机行业和专业,认识到农机人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我国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农机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端正专业思想,坚定必胜信心,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能“学的成、留得下、用得上、干的好”。
3.2基于岗位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立足“面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机生产企业,培养从事农机调试安装、售后服务、使用维修和营销等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学生职业迁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因地制宜地构建基于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和当地典型农机具,结合农机构造、维修、使用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生产性、实用性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