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案例:发动机坏了为啥只换个壳
家住福清的林先生去年购买了一部轿车,跑了1.9万公里发动机就坏了。他到4S店要求退货,却被告知只能换一个机壳。
点评:消费者买车尤其要注意购车合同,除常规条例外,最好补充如出现发动机等部件的质量问题应予更换车辆。
第七大忽悠:不停地修
消费案例:刚买9个多月的新车几乎修了个遍
黄先生去年在白湖亭买了辆轿车,9个月内一直在不停地维修。仪表盘、车窗升降器、转向灯、车门拉手、电箱、水箱都换过了。黄先生说:"去年8月,因为水箱问题我向12315投诉,在他们的协调下4S店两天内修好了,但是修完后,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更严重了,到现在车子还在修。"
点评:保修期内车辆出现问题,应及时向4S店或维修站反映,遇到"需观察一段时间"等情况,一定要尽可能在保修期内解决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自费维修。
第八大忽悠:只换不修
消费案例:汽修技工变成了"换件工"
上周张先生车子的两个大灯进了水,商家说不能修得换新的。可是,随后在一次洗车过程中,两个大灯又进水了,这次商家的答案却是:"可以帮忙吹干。"张先生感到很疑惑,为什么明明可以吹干的,上次还要更换两个灯,多花了1000多元呢?
点评:因为如果只是维修的话,维修厂赚的利润就不会很大,所以一般维修厂就会以零件损坏的理由要求车主更换配件,或者直接说明只换不修。遇到这种情况,您不妨问一句:"为什么上次保修的时候,你就可以修呢?"
第九大忽悠:以次充好
消费案例:不是原厂配件,车价降3万
因为事故陈女士经历了一次大修,不久后陈女士想要换车,于是驾车到汽车中介进行评估,却被告知包括引擎盖、大灯在内的许多配件都不是原厂的,车价也因此下降了3万元。为此陈女士联系了4S店,却被告知该品牌所有的更换配件都是这样的。
点评:在维修投诉的案件中,以次充好、以假当真的情况是最严重的。车子在接受维修的时候,最好带上一名对车精通的朋友,监督商家所换的配件是否是原厂的。另外,如果是在4S店内维修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现场把更换的配件与店内新车进行对比,如果是一样的就可放心了。
第十大忽悠:小题大做
消费案例:"火花塞"出毛病升级成"中修"
彭先生的爱车因为火花塞的问题进厂修理,技师在观察了汽车排气管后,竟称这辆车一定要来个中修,活塞环和气门都一定要换,需要2000多元。
点评:面对"小题大做"要勇于说不。同样的品牌,在售后服务上都是联网的,您不妨到另外一家4S店去了解一下,或许就可以省下不少费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