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维修技术的进步,对发动机定期拆解的传统维修方法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种清洁剂的免拆清洁保养方式,在为广大车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困扰。目前市场上各种功效、产地的添加剂众多,商家的推销手法也层出不穷。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消费者很难直观了解这些添加剂的使用效果,因此,不少车主对添加剂产生了抗拒心理。
“专业”建议与实际情况脱节
在汽车维修保养中,定期更换机油、机油格、空气格等被当做常规保养项目列入维修售后保养手册。而发动机清洁剂、汽油清洁剂等各种添加剂则是建议保养项目,大部分厂家并不要求车主一定要使用这些产品,也没有明确指出车辆行驶多长时间后需要使用添加剂,仅在维修师傅检查并判定车辆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清洁时才向车主推荐,因此维修师傅在添加剂的使用上有很大的话语权。
很多车主都表示车辆曾使用过各种添加剂。据他们介绍,一般来说,维修人员都会指出车辆存在诸多问题,并建议车主使用清洁剂来达到清除污垢、提升动力、节约油耗的目的。这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受访车主却怀疑4S店并没有真正对症下药。车主方先生的看法颇具代表性:“综合我身边多个朋友的经验,我觉得当车辆行驶到一定的公里数,不管车辆的实际工况如何,工作人员就会建议所有车主使用相应的添加剂。这种建议有欺骗的嫌疑。”
此外,维修师傅还会用“免费的午餐”来诱惑车主使用这些产品。车主孙小姐的车辆最近需要做6万公里大保养,她致电4S店,维修人员建议她做发动机清洁、油路清洁、刹车系统清洁等几个项目的保养套餐,并表示这个套餐免工时费,仅收取清洁剂的费用。但孙小姐在进一步咨询时,该维修人员告诉她,这几项保养要与更换机油等同时进行,而更换机油则需要产生工时费。
车主李先生的经历更是夸张,他到一加油站加油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使用该油站价值80元的燃油清洁剂之后,车辆油耗能够降低20%。而据维修专家介绍,如果一款清洁剂能够令油耗降低5%,那么该发明者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对于这些与实施有一定差距的推销手法,专家表示,前面提到的行为均涉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诱使消费者购买并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这些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消费者有权通过法律程序要求维修方给予双倍赔偿。
销售、使用过程中过度使用
“添加剂是维修链的一个暴利环节。”某维修专家表示,在这方面,4S店的利润明显高于维修厂与美容店。以发动机清洁剂为例,德国某产品的进货价不到100元,而有些车行向车主收取的费用却是280元/瓶,而且,每次要求车主用两瓶清洁剂。
维修专家表示,除了汽油清洁剂之外,只有做2万公里、5万公里这样的大保养或油路出现堵塞时,车辆才需要使用各种添加剂。
业内人士认为,添加剂的销售中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是维修人员喜欢向车主推荐这类产品的一大原因。某维修店师傅表示,大部分4S店所使用的添加剂质量都较为可靠,基本都标有产品成分、功效、制造日期,并通过权威部门认证。目前4S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提前使用添加剂、使用频率过高以及消费不透明。
车主严小姐的案例很具代表性。她的车辆行驶到2万公里以及2.5万公里的时候都到4S店进行保养。“2万公里那次保养,4S店已经给我使用了发动机清洁剂以及发动机保护剂,而2.5万公里的时候也给我用了同样的产品。”严小姐提供了两份维修工单,工单上只列出了清洁剂的价格,并没有指出使用的牌子以及数量,而产品使用之后,也没有向车主展示装清洁剂的空瓶子,这种操作很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