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买车,看了几个论坛,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很多人不懂什么是"吸能"。
首先,大家必须了解基本的物理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两物发生"撞击",双方所承受的"能量"是一样的。
所以并不会因为A车比较吸能,B车比较不吸能,发生撞击的时候,A车就会"吸收"大部份的能量,实际上两车所受到的能量是一样的。
吸能因为用了"吸"字,容易让人误会,能量不是被吸收,而是被消耗分散,如果说成"散"能(分散能量),就比较容易正确的理解。
实际上吸能的设计,就是利用结构上的变形来消耗能量。发生撞击时,由于吸能区的变形消耗掉一部份能量,确保传送到驾驶区的能量小于驾驶区结构的承受能力而不产生变形,以较好的保证承客的生命安全。
关于变形能够消耗能量,举个例子,现在有两颗实心球,质量一样重,一颗是木头做的,一颗是黏土做的,用一样的力量去踢(打),一定是木头的球飞的比较远,
因为木头做的球,质地较硬,不易产生变形,所以木球基本上受到的能量没有损失,能够使木头球飞上好一段距离。
而黏土做的那颗球,在被踢到的时候,会产生变形,变形的同时会消耗能量,所以黏土球就没有足够的能量飞行与木球相同的距离。
再回头来看所谓吸能,A、B两车相撞,假设A车吸能"设计"较好,B车吸能"设计"较差,那么发生撞击时,A车所受到的能量,由于吸能区的变形消耗掉许多能量,所以驾驶区比较不容易变形,承客所受到的G力(反向的加速度),也会比较小,反观B车,由于吸能区(只要是车都有吸能区,只不过是吸能区结构的设计,用料上有区别)所能吸收的能量较少,驾驶区较容易变形,承客所受到的G力(反向的加速度)相对来说比A车的承客大,在这种情况下,A车的承客安全是比较有保障的。
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吸能区的设计,很早就成为各大车厂的重点,并不是某个品牌或是某个国家的车厂才特别注重,比如最高等级的赛车运动F1,更是在车身设计上极大量的运用吸能的设计,F1的车,除了驾驶区以及方向盘后方到鼻翼这一段是超高强度的材质(子弹打不进去),其馀的部份基本上都是一撞就坏,一撞就破,为了就是在发生事故时,最大化的吸收(消耗分散)能量。
最后,总结几点有关吸能常见的误区:
1、日系车吸能,德系车不吸能(只要是车都有吸能设计,只不过结构设计用料上有区别,至于什么车好什么车差,我不是专家,不评论)
2、日系车没有防撞钢梁是因为吸能设计(没有防撞钢梁比起有防撞钢梁安全性就是差一点,该装没装就是减配,没什么好争的)
3、车子越重,越安全(安不安全是看承客能不能活下来,会伤多重的伤,而不是看车子受了多大的损伤,车重与安全没有直接关系)
4、两车相撞,吸能的车会承受大部份能量(文章一开头就提过了,这是基本物理定律)
5、日系车的钢板比较薄(车身重量由很多原件组成,日系的钢板是否较薄,我不确定,但我相信国内各大车厂的钢板来源应该差不多,规格也应该非常接近)